
直到19世紀後半期,心理學才被确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專門研究那些比哲學更具有經驗性、比生理學更關注人的思想的領域。一百餘年來,心理學家們對重大社會現象和人類的嚴重心理問題等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成果斐然。
在著名心理學家中,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因所做的一項著名實驗及與此相關的著作《對權力的服從》而名垂史冊。
1961至1962年間,米爾格拉姆在耶魯大學開展了一項實驗。志願者們被告知他們參加的是“關于記憶和學習的研究”實驗,隻會得到很少的報酬。每個實驗組由三個人組成,一名實驗組織者,兩名志願者分别扮演“老師”和“學生”。在實驗中,“學生”被綁在一個椅子上,被告知要記住一些單詞,如果他不能記住某個單詞,“老師”則被要求按電鈕,用一次小伏的電流擊打他,以示懲罰;記錯的單詞每增加一個,“學生”所遭受電擊的電壓也會增加;“老師”将看到“學生”随着電壓的不斷增強從起初不舒服地呻吟、繼而扭動身體直至痛苦地尖叫。
其實,該實驗的研究目的與“記憶和學習”無關。實驗中,“學生”并未受到電擊,他隻是假扮受到電擊的痛苦;“老師”并不知道他控制的電鈕和“學生”的椅子都沒有電流。該實驗旨在研究“老師”按電鈕時的态度。
在實驗之外,米爾格蘭姆對很多人作了調查,大多數人認為,當“老師”看到“學生”因遭受電擊而痛苦時,會停止實驗。然而,在實驗中,大多數“老師”表現出非常緊張,他們向實驗的組織者提出抗議,認為被綁在椅子上的“學生”不應該再遭受任何痛苦了;然而,“老師”們并沒有一直抗議,直到實驗被終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繼續依命令逐步增強了電擊“學生”的電流強度;相當一部分“老師”都堅持到按下最後一次電鈕,即使他們能夠聽到“學生”們的呼喊和離開這個實驗的請求。
該實驗的結果非常令人驚訝。許多人都不能接受正常人會做出實驗中大部分“老師”們所做的、對無辜的“學生”們施虐的行為。許多科學家試圖找出該實驗中的漏洞,但該實驗在世界範圍内都進行過,結果全都相似。實驗的志願者都是正常人,來自社會的不同階級和職業。
米爾格蘭姆做這個實驗的初衷是他從納粹的集體屠殺等暴行中察覺到,這些喪失人性的政策可能隻源于某一個人的思想,但是卻需要相當多的人去服從,這些指令才能大規模地付諸實施。米爾格拉姆想探究那些執行者的心理狀态。
通過該實驗,米爾格拉姆在《對權力的服從》中總結道:
人類中的大多數都會在環境面前低頭。實驗中“老師”們的道德感并沒有消失,而是被調整了,他們的責任和忠誠,并不是對那些他們正在傷害的人,而是對那些向他們發布命令的實驗組織者。這表明,在自幼被灌輸的“不要傷害他人”與“服從權力”這兩者之間,在特定的環境下,人們選擇了後者。人類服從權力的傾向性是從生存的目的演變而來的,人們去傷害那些手無寸鐵的、無辜的人,是源于其處于孤立狀态下的恐懼。明白了這個原由,有助于我們避免将自己陷入可能讓我們犯下罪惡的環境之中。
米爾格拉姆認為,人們這樣做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人們會将自己獨特的個性融合到更大範圍的體制結構之中。文化教會了人們如何去服從權力,但沒有教會人們如何不去服從那些受到道德譴責的權力。
米爾格拉姆的實驗結論是:那些普通人,隻是簡單地從事他們的工作,對其他人沒有任何特别的敵意,當處于一個可怕的毀滅性的過程中時,就可能會變成代理人。
因其獨到的見解解釋了20世紀很多滅絕人性的暴行産生的部分原因,《對權力的服從》成為科技文獻中備受關注的著作。
米爾格拉姆的心理學研究非常具有社會意義,另一些心理學家的學術貢獻則側重于指導大衆調适自己的心理,改善自身的生活狀态。
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對“如何擁有輕盈的心态”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詹姆斯認為,假設人們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可實際上不能實現,就會嚴重地打擊自尊。如果人們的潛力與其實際表現之間差距很小,人們就會很好地看待自己。他提供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自尊計算公式:“自尊=成功/虛榮”。
他指出,當人們放棄追逐某些自己根本不會得到的東西時,比如追求年輕、苗條或成為偉大的運動員,就會有一種“輕盈的心态”,這有助于人們重新回到現實,并踏實地争取成功。
威廉·斯泰倫則因《看得見的黑暗》榮獲奇諾·德爾杜卡世界獎,以表彰他為人文主義做出的卓越貢獻。該書詳細、真實地記叙了斯泰倫自己與憂郁症作鬥争的過程。
斯泰倫是一位著名作家,因《索菲的選擇》等作品而獲得普利策等獎項。
1985年,時年60歲的斯泰倫離奇地患上了嚴重的憂郁症。在《看得見的黑暗》中,他寫道:“對我而言,憂郁症并不是陌生人,也非不速之客,它在幾十年間一直敲打着我的門。”他認為自己所承受的憂郁是深深的、持續一生的焦慮感。這場憂郁症告訴斯泰倫,盡管病痛纏身時看起來是無法逃脫,終生要遭受的,但其實風暴終将過去,陽光仍在前方,活着就是最大的勝利和戰勝病魔的希望。所有從憂郁症中挺過來的人們都毫發無損。“即使對于那些一切治療都是徒勞的憂郁症患者,他們也應該有勇氣看到風暴的最終遠離——如果他們能夠度過這場狂怒之後最終會消逝的風暴。這場風暴來得神秘去得離奇,它在這過程中給人帶來傷害,但最終風暴過後的人能夠找到安樂。”
斯泰倫親身驗證了自己的理念。2006年11月,斯泰倫因肺病身故,并非死于憂郁症,享年81歲。
憂郁症的起因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謎團,它能折磨我們任何一個人。斯泰倫的《看得見的黑暗》的貢獻是它有助于人們了解該病的詳情;理解該病患者;并給予了人類戰勝它的信心。
在浩瀚的書海中,網羅這些心理學名家的經典著作無疑會令人身心俱疲,幸好湯姆·巴特勒-鮑登精選了100餘年來50本經典著作,編著為《心理們:50位大師的50本書》,為人們的學習提供了便利。
湯姆将全書分為50章,每章清晰簡潔地介紹了一部著名心理學著作及其作者生平。湯姆掇菁撷華,在書中隻呈現最核心的内容,令全書非常流暢、透徹。
這50部經典著作探讨了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許多問題:什麼在激勵我們?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如何創造出自我認知?名家的見解有益于我們改變對待生活的态度、更好地認識自我、更好地理解人的本性。
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爾文·羅斯曾說:“學者的兩大義務,一是要光大先賢的重要思想,二是要讓這些重要思想能夠到達範圍更廣的聽衆。”籍由本書,湯姆很好地達成了這兩個目标。
徐璐撰稿
《心理們》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1年1月第1版
作者簡介
湯姆·巴特勒-鮑登,曾就讀于倫敦經濟學院、悉尼大學,著有《50部自勵經典著作》,該書曾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和“前言雜志圖書獎”;另著有《50部成功經典著作》和《50部心靈經典著作》。
本書目錄
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解人類的本性》
2.加文·德·貝克爾,《恐懼的禮物》
3.艾瑞克·伯恩,《人們所玩的遊戲》
4.羅伯特·博爾頓,《人際交往的技巧》
5.愛德華·德·博諾,《橫向思考》
6.納山尼爾·布蘭登,《自尊心理學》
7.伊莎貝爾·布裡格斯·梅爾斯,《不同的禮物》
8.勞安·布裡曾丹,《女性的大腦》
9.大衛·D·伯恩斯,《感覺良好》
10.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
11.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創造力》
12.阿爾伯特·艾利斯和羅伯特·A·哈珀,《通往理性生活的指南》
13.史奈德·羅森,《催眠之聲伴随你:關于米爾頓·艾瑞克森的教學故事》
14.艾瑞克·艾瑞克森,《青年路德》
15.漢斯·艾森克,《個性的不同層面》
16.蘇珊·佛沃德,《情感敲詐》
17.維克多·弗蘭克爾,《追尋生命的意義》
18.安娜·弗洛伊德,《自我及心理防衛機制》
1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20.哈沃德.力口德納,《心智的結構》
21.丹尼爾·吉爾伯特,《撞上快樂》
22.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瞬間抉擇》
23.丹尼爾·戈爾曼,《情商》
24.約翰·M·戈特曼,《幸福婚姻七法則》
25.哈裡·哈沃,《愛的本性》
26.托馬斯·A·哈裡斯,《我很好——你很好》
27.艾瑞克·賀佛爾,《狂熱分子》
28.卡倫·霍妮,《我們内心的沖突》
29.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
30.卡爾·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31.阿爾弗萊德·金賽,《女性性行為》
32.梅蘭妮·克萊因,《妒忌與感激》
33.R.D.萊因,《分裂的自我》
34.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
35.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對權力的服從》
36.安妮·莫伊爾和大衛·傑塞爾,《腦内乾坤》
37.伊萬·彼得洛維奇·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38.福律茲·培爾斯,《完形治療法》
39.吉恩-皮亞傑,《兒童的語言和思想》
40.史蒂芬·品克,《白紙一張》
41.v.s.拉瑪錢德朗,《尋找腦中幻影》
42.卡爾·羅傑斯,《論成為一個人》
43.奧立弗·薩克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男人》
44.巴裡·施瓦茨,《選擇的悖論》
45.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快樂》
46.加爾·希伊,《漂流者》
47.B.F.斯金納,《超越自由與尊嚴》
48.道格拉斯·史東,布魯斯·派頓,希拉·漢,《困難的交談:如何讨論最棘手的話題》
49.威廉·斯泰倫,《看得見的黑暗》
50.羅伯特·E·泰勒,《日常情緒的起源》
另50部經典心理學著作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