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下一輪全球金融》

2013-01-22
閱讀:

 

對于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隻有極少數學者宣稱自己預見到了;明确表示自己沒有預見到的學者也寥寥無幾,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輯、諾丁漢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丁·沃爾夫是其中之一。在他的《Fixing Global Finance》一書中,他坦率地說:“我是否預見到了這次規模空前的危機?當然沒有。回頭看看這些令人吃驚的事件,我必須承認部分原因是缺乏想象力,部分原因是理解失誤。”

沃爾夫所說的“缺乏想象力”是指,他誤以為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重的經濟危機不會在他的有生之年裡重現了。對于自己的“理解失誤”,他則耗用了本書過半的篇幅來闡釋。

 

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結束後,開啟了全球經濟新時代。美元等世界最重要貨币的彙率也開始步入不穩定時代,導緻了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的世界經濟的産生。這也被稱為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第二次全球化”。沃爾夫認為,第二次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經濟失衡,根源之一是石油出口國、中國等東亞國家與地區的儲蓄過剩;根源之二是因全球缺乏有規則約束的貨币體系而導緻的貨币過剩,例如,美聯儲長期采用過于寬松的貨币政策而導緻美元泛濫。他指出,第二次全球化的一些重要特征是2008年經濟危機規模如此驚人的原因。

一、第二次全球化促成了全球金融體系自由化。這使金融機構、投資人和監管者置身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甚至在日本、瑞典和美國等相對發達的國家也是如此,這種陌生感讓他們容易犯錯誤。私營的與公共性質的金融機構,都根本沒有能力承擔央行等機構的決策所産生的各種責任,而政策制定者與投資人對此完全不知情。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金融體系自由化使投資者(或監管者)對資本的流動實施管制很難。因為這需要對金融體系(含帳外和海外交易)、官方儲備(含期貨交易)、公共财政(含或有負債)和非金融企業界的資産負債表(含外币風險)保持及時的動态觀察。

二、其實,許多國家都對金融業提供了或明或暗的、無限制的政府保障,金融體系仍然是在沒有赢利壓力與風險的情況下運行的。這些國家的法律體系不健全,産權保護沒有效力,而且幾乎沒有破産程序。這些銀行體系的債務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公共債務:銀行業将收入私有化,而一旦損失大到足以抵消其資産,甚至在此之前,它就會将這些損失社會化。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庫,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93個國家發生了117場系統的銀行危機,耗盡了銀行體系大部分或全部資本。其中的27場危機所花費的财政成本相當于或超過了該國GDP的10%。成本最高者當屬1997年發生在印尼和80年代初發生在阿根廷的危機,各花費了GDP的55%。

三、新興市場經濟體中,風險叢生。具體表現為,金融機構不發達;自由金融市場經驗不足,有技術和經驗的人才匮乏;政府效率低又腐敗,政策制定者貪賄成風;内部交易和關聯交易行為泛濫等。由于外國人對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公共财政廉潔性及其貨币購買力穩定性缺乏信任,他們極不願意用新興經濟體的貨币發放貸款,進而又形成了金融美元化和實際美元化。前者是指居民的國内金融合同(含存款與貸款)大比重以美元等外币計值的現象;後者是指在實體經濟中,商品與勞務合同普遍以外币計值的現象。學者們稱之為貨币錯配。随着彙率大幅波動,這些以外币計值的資産與負債也會随之波動,并使各國的金融狀況極度脆弱。

經過這番追本溯源的研究,沃爾夫清楚地認識到,在面對極度脆弱的金融狀況時,最成熟的現代金融體系依然不堪一擊;放松金融管制一如既往地繁衍着經濟危機。

 

沃爾夫敏銳地覺察到,全球儲蓄泛濫及與其相關的國際收支失衡對全球金融體系産生了巨大壓力,處理好全球收支失衡和貨币體系問題是解決全球金融問題的關鍵。在本書中,沃爾夫提出的修複全球金融體系的具體措施是,全球宏觀經濟不應再依賴美國來實現整體平衡,也不應再像過去十年那樣将美國作為最終借款人和消費者;而應尋求建立自由且市場化的國際金融體系。

近十餘年來,除美國儲蓄不足外,世界其它地方的儲蓄大大超過投資。其結果勢必造成實際利率下降,這也導緻美國必須承受巨額經常賬戶赤字。實際利率偏低的事實強烈地表明:美國的赤字并未流向投資領域,它借用大量外債進行消費。沃爾夫認為,美聯儲是一系列泡沫的始作俑者,它扭曲資産價格,向全球的貿易夥伴強加了大量的多餘貨币。貨币過剩意味着世界上的儲蓄者都是被動的受害者。美元過多還導緻了低水平的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緻使美國消費者的貸款快速上升和家庭儲蓄的急劇下降。結果,過度消費的洪水沖破了防線,造成大量的貿易赤字以及美元的外流。由于各國對外彙的幹預,盯住美元的貨币還能夠維持其低水平,并導緻了這些國家外彙儲備的大量囤積。

因此,應當通過一系列的國内和國際改革,使新興市場國家成為資本的淨進口國,可以保持經常賬戶赤字,且無須擔心因彙率崩潰、國家違約等原因而被迫接受1998年韓國所遭受的IMF援助性幹預及其附加的苛刻要求。與此同時,應提示各國盡量借用本國貨币,以避免因貨币錯配而導緻的風險。

 

沃爾夫強調,本書對中國讀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他指出,在過去五六年中,中國的儲蓄增長主要歸功于企業儲蓄,而非家庭儲蓄。由于中國政府要求國有企業必須赢利,企業通過減員增效後,開始赢利,但政府尚未對這些赢利進行分配,大部分資金仍留在這些企業裡。中國政府應将這些資金投入到醫療、教育、農村基礎設施上,并建立一個可靠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别是對老人的保障。

其次,中國政策制定者錯誤地認為,隻有借款人應該對未能合理使用借款而導緻的失敗負責。沃爾夫指出,貸款人也應該關心其客戶的信用等級。正是由于借款人無法合理使用這些借款而爆發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如果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對此缺乏透徹理解,将很難應對其今後要面對的挑戰。

第三,從長遠看,中國需要一條更為平衡的發展之路。中國應對2008年經濟危機的首要策略是龐大的投資刺激方案,這已經被證實很浪費且不可持續。中國被壓制的國内消費應在其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沃爾夫的學術水平深得同行稱道。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丁·費爾德斯坦曾說:沒有人能比馬丁•沃爾夫更明白、更會解釋國際經濟和彙率問題。本書視角獨特,觀點明确,邏輯嚴謹。它以學術著作的結構體系,綜合了近30年來相關的重要研究文獻與數據,既對2008年經濟危機展開了全面分析,又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還涵蓋了國際金融危機簡史和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簡史,充分展示了沃爾夫的學術素養與成就。

 

 

徐璐撰稿

 

《下一輪全球金融》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馬丁•沃爾夫,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輯和首席經濟評論員,英國諾丁漢大學經濟學教授。

 

本書目錄

第1章          經驗與教訓:金融危機之後

第2章          金融自由化:陷阱?還是坦途?

第3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機

第4章          從危機到失衡

第5章          暴風雨前的寂靜

第6章          走向調整和國内改革

第7章          走向全球改革

第8章          走向更穩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