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管“農村醫療”實踐隊伍順利完成前期考察
16省市各不相同 沉底基層訪談調研
截至7月5日,beat365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發展現狀調研活動已進行了一半。目前各支隊隊員平安健康,狀态良好,考察工作進展順利,并已形成了初步的調研成果。
在過去的幾天内,分散在長江流域的十六支實踐隊伍對從青海湟中到上海嘉定的考察地進行了沉底式的調研。按照計劃,隊員們首先與當地政府、主管衛生部門的官員以及醫院院長進行座談,從宏觀上取得資料、數據和整體概況;随後,隊員們分散下到最基層的鄉村衛生所、衛生室,采訪村醫、就診村民,以圖盡可能地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獲得一手材料。
從隊員們的考察記錄中可以看到,東部沿海及發達地區資金豐富,居民收入高,農村醫療實行較為順利,反響也比較好;在西部内陸及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和收入的制約,參加新農合的村民們雖然治大病不用花錢,但在普通門診就診以及小病小痛時,依然面臨困難。
“聽了幾家人的叙述,我明顯感覺到,一方面,如今農民看病貴的現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大病、慢性病;另一方面,新農合為農民們的大病治療的确帶來了比較明顯的福利,有住院、慢性病等情況的農戶家庭一般反應确實得到了實惠。”一名隊員在日志中說,“沒有患過大病,家裡人比較健康或隻是看小病、門診的農戶們則會反應報銷比例較低等問題,農戶們所反映的藥費較高其實主要也是源于對小病門診報銷比例的限制。”
如何改善政府部門對新農合政策的宣傳,使農民确實能夠了解、理解政策細節,是許多支隊普遍關注的問題。“農民對新農合的具體政策了解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村幹部在宣傳新農合時不是很到位,對于報銷的細節、報銷流程等并沒有向農民很清楚地說清;另一方面也是農民對自身權益關注得不夠,雖然收到了政府所發的宣傳單,但對裡面的内容并不是很關注。”湖北嘉魚支隊的隊員這樣總結。同在湖北的監利支隊則提到:“在政策的宣傳方面,地方上的工作人員應該選擇更加适合老鄉實際情況的方式去宣傳,同時,在今後其他的有關農民的政策宣傳上,也應該根據老鄉們的實際情況做出宣傳上的改變。”
在入戶調查中,隊員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語言不通,有時候常常需要重複多次,才能互相明白意思。江蘇江陰支隊的同學說:“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嚴重的語言問題,盡管組裡有3位江蘇同學,還是很難理解當地的方言。請醫院或者村幹部幫忙,一是人數不夠,二是他們在翻譯的時候難免帶有主觀情緒。”
除此之外,問卷調查方式也是大家感觸頗深的環節之一。有的村民對回答問卷很熱心,有的則很謹慎,還有的村民文化程度不高,不明白問卷的内容。在經過最初幾天的鍛煉之後,隊員們對問卷和入戶調查都已經熟能生巧,最開始一天才能做完的工作,現在半天就能做完,效率大大提高了。工作在油菜花盛開的青藏高原的青海湟中支隊隊員肖瑩說,随着調研的深入,大家早已不再機械地采集問卷上問題的答案,而是真正地去傾聽。話匣一打開,傾瀉而出的是鄉民們的生活,以及他們人生中的苦與痛。
許多支隊都采寫了精彩的村醫訪談和村衛生室見聞。看到村衛生室簡陋的條件時,大冶支隊的李浩傑同學說:“自诩研究經濟的,成天把“城鄉二元化”挂在嘴邊上,卻時至今日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實在的感受到“城鄉差異”是什麼含義。”
在往後的幾天中,實踐隊伍将繼續立足基層,對地方農村醫療體系進行調研。至本月7日,大部分隊伍将結束實踐返回北京。江蘇江陰支隊的隊員說:“這幾天下來,我們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對于農村醫療保險的了解,更是對于自己人生和生活的一些思考:社會是一個更大的學堂,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很多。”(供稿:07級暑期實踐媒體中心)
隊員們的思考
從北京到鄉村,從不了解到了解,短短的幾天内,我們的同學也許不能提出什麼具體的操作建議,但是大家已經認識到我國農村醫療衛生體系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并開始了自己的思考,這樣的聲音也許稚嫩,但是真的來自觀察,發自肺腑。
我覺得要提高農村的醫療衛生水平首先必須保證醫療人才進村。而要保證這一點必須要國家的政策上的支持。我覺得可以借鑒現在的村官選拔制度或者師範生制度。提高大學生去農村為農民服務的激勵,保證農村醫療服務的持續性。另外就第二個問題,我認為國家的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基層的現實問題上還有待進一步了解和考慮。也許我還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我知道絕對不是國家多撥一點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我認為對具體情況的全面的真實的了解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所以在實踐中摸索和修改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安徽桐城支隊劉霁丹
“在政策的宣傳方面,地方上的工作人員應該選擇更加适合老鄉實際情況的方式去宣傳“新農合”政策,同時,在今後其他的有關農民的政策宣傳上,也應該根據老鄉們的實際情況做出宣傳上的改變。”
——湖北監利支隊
“如何幫助村醫走出困境?我認為,從國家角度上來說,國家的政策還應該更加深入惠澤村級的衛生機構,不應該将他們遺忘。解決了村衛生所的資金來源,他們的技術水平才有了提高的物質基礎。從村醫本身來說,他們應該有提高自己業務水平的意識。村醫本身的素質是造成他們窘境的内因。”
——大冶支隊
“自诩研究經濟的,成天把‘城鄉二元化’挂在嘴邊上,卻時至今日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實在的感受到“城鄉差異”是什麼含義。”
——大冶支隊李浩傑
“農民對新農合的具體政策了解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村幹部在宣傳新農合時不是很到位,對于報銷的細節、報銷流程等并沒有向農民很清楚地說清;另一方面也是農民對自身權益關注得不夠,村民們雖然收到了政府所發的宣傳單,但對裡面的内容并不是很關注。”
——湖北嘉魚支隊
“國家出台這樣的新農合政策,根本上是為了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希望在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福利。
但是由于種種限制,包括政策方面的執行的困難,還有村衛生站的醫療水平的限制,在提高農民福利方面還是需要進一步的政府政策的支持。包括對村衛生站的人才,财力支持,政策方面執行的監督以及做好強大的宣傳工作,使農民更好的了解國家的政策的,讓政府的政策執行的更加容易和全面。”
——安徽鳳陽支隊
“把老人的養老責任都推給醫院難免影響到醫院的本職工作。許多病人因為病床被老人養老占用而無法完全享受本應得到的醫療服務,同時,這對醫院的醫務人員來說也無疑是一種額外的負擔。我們認為,是醫保制度的小小漏洞造成了社會機構分工的不合理,政府和有關部分應出台更具體的政策和制度來制約醫療保障行為中不符合規則的行為産生,比如可以把醫療保險報銷擴大到一些公立療養院或是在醫院建立專門的分支機構來負責養老的工作。總之,醫療制度的完善,需要我們政策執行者在細節上三思。”
——上海嘉定支隊
“随着社會發展,農村勞動力外流,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留守老人需要的服務将大大超過醫療服務的範圍,将涉及家政服務和心理健康服務,這一部分服務,如果是社會的責任,将由誰來承擔?”
——湖南嶽陽支隊
“我們行走在這次實踐的路上,所要做的并不僅是彙集信息,然後依賴于後期的數據處理來發現問題。觀察是無處不在的,而這種觀察又要求我們必須在心中明确我們的切入點,把握到幾個重要的“骨節”。心中有問,腦中才能更加敏銳和清晰,不至于被接受的大量信息沖擊地失了方向和邏輯。”
——重慶江津支隊
“看病難看病貴,也并不如我們所想的那樣,是靠簡單地降價或經競争就能解決的問題。經濟學的模型将這個世界簡單化,然而現實的世界并不是模型那麼完美易懂。我們要學的東西還很多,要摸索的路還很長;但認識到這一點,也是彌足珍貴的收獲罷。”
——重慶長壽支隊
“這幾天下來,我們感覺到的不僅僅是對于農村醫療保險的了解,更是對于自己人生和生活的一些思考:社會是一個更大的學堂,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很多……”
——江蘇江陰支隊
來自村醫們的心聲
村醫,是我國醫療衛生系統中最基層的醫療衛生人員群體,總體的特點是工資收入不高,醫療條件落後.這一次清華經管的醫療衛生體系調研中,村醫也是調研最主要的對象群體之一。在和他們的交流中,同學們體味着村醫們的故事中各種複雜的滋味,或滄桑,或無奈,也有令人欣慰的豁達和執着,而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的豁達和執着,彙聚成的力量足以令人歎服地扛起了保障中國8億農民生命健康的農村醫療基層體系。這樣的談話和經曆,更令我們的同學受益匪淺。
“我非常喜歡行醫,能夠去治療病人,這是一件讓我非常高興的事情,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當時的選擇……但是我不想讓我的孩子再來當村醫了,年輕人們,就應該出去啦,不應該在在這個小村裡待着了。”
——宜賓支隊走訪孔灘鎮三星村村醫羅老伯
“抱怨當然也是有的,可是如果我走了,這個村子的人怎麼辦呢?誰給他們打疫苗呢?他們找誰看病拿藥呢?年輕的時候也想過去縣城裡幹别的,多掙點錢,可是每次想到這些鄉親們,就又放棄了。現在年紀大了,出去也幹不動了,就一直在這裡為鄉親們看病吧。”
——湟中支隊走訪共和鎮尕莊村鄉村醫生祁醫生
“以前沒有新農合的時候,是沒有這樣一個房子做衛生所的,我們平時都還是會在地裡做農活,有病了就去治,沒有的時候,還能種種莊稼。02年有了農合,鎮上給我們建了這麼一個衛生所,我們得天天在這裡守着,工資卻還是隻有那麼幾百塊,農活也沒有辦法去做了,孩子還在外面上學,天天都要錢。其實,我們都想改行。可是能轉成什麼呢,做生意,我們又沒有錢,做别的,我們又沒有技術。”
——湖北大冶支隊走訪的村醫
“用百分之十的時間,賺百分之九十的錢,然後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貢獻給村裡的衛生事業。雖然辛苦,但是特别有價值,尤其當看到村民們身體健康時就特别有成就感。”
——湖北嘉魚支隊走訪的陸溪鎮衛生院鄧醫生
“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總是會有人看出來的。我沒有想過去更大一級的醫院發展,我的想法就是造福這一方人。一個好的醫生應該以最好的代價治好病人的病。”
——湟中支隊走訪的中溝村衛生室村醫馬醫生
“我中醫比較好,大專學的都是中醫,我曾經用自己的中醫技術和針灸技術在1997年治好了一個坐骨神經壞死的病人。但是遺憾的是現在在村衛生站沒有用武之地。由于西藥來效快,因此大多數的用藥都是西藥。”
——安徽鳳陽支隊走訪的李二莊淮東村村醫張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