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2009中國金融國際年會在廣州召開

2009-07-16
閱讀:

7月7日至10日,2009中國金融國際年會(CICF2009)在廣州召開。本屆年會由beat365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主辦,長江商學院和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共同承辦。會議收到論文投稿共計881篇(其中英文投稿483篇,中文投稿398篇)。經過評審委員會審慎的篩選,最終錄取論文216篇(其中英文149篇,中文67篇)。最終有2篇中文論文和5篇英文論文獲得了大會頒發的“最佳論文獎”,每篇獲獎論文獎金1000至2500美元不等。

8日中午,本屆年會主題發言人Hayne Leland教授為200多位國内外金融界學者就當前金融危機及金融産品的結構化定價模型發表主題演講。之後,各位與會學者與Leland教授就演講内容進行了進一步的交流和讨論。

Leland教授現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是公司财務及金融工程理論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目前在信用風險模型、最優化資本結構和投資策略等方面均有卓著建樹。Leland教授是20世紀70年代末投資組合保險理論的創始人,這一動态交易策略為對沖風險資産的風險做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他因1994年發表于Journal of Finance的論文"Corporate Debt Value, Bond Covenants, 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獲得了金融經濟學界Stephen A. Ross獎。Leland教授還是1997年美國金融學會主席。

本次主題演講以介紹信用風險的結構化模型相比傳統模型的特點和優勢開始,繼而分析了次貸危機期間結構化模型的表現情況。通過對比金融危機前以及危機期間模型對大型金融機構CDS(信用違約互換)定價預測與實際市場價格的差異,說明流動性溢價、證券供給在危機期間發生改變是模型定價預測和市場實際價格存在差異的潛在原因。而違約時資産回收率的變化、模型定價時潛在出現跳躍的風險等并進一步說明,市場參與者對市場波動性過于樂觀的低預期可能是造成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機發生前市場的持續上升,如之前幾次一樣,讓大家相信經濟體系發生了本質變化,從而産生了過于樂觀的預期。綜合來看,這仍然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在演講的最後,Leland教授提議,可由美聯儲和中央銀行收集各大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場外交易産品頭寸情況,并将相關數據公之于衆,以增加場外交易市場的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這一研究對反思金融産品定價模型對發生次貸危機的影響,以及今後我們如何完善市場機制等都有深遠的意義。

本屆年會共吸引國内外代表近500人參會,其中學生150人左右。

自2002年第一屆中國金融國際年會以來,今年的會議在規模、投稿質量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将這項立足中國的全球性金融學術會議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目前,中國金融國際年會已成為與美國金融年會(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AFA)等頂尖國際金融會議具有相當學術水平的會議,也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和學術水平最高的金融學術界盛會。

中國金融國際年會每年10至11月開始面向全球金融學術界廣泛征集論文,經過由世界著名金融學者組成的論文評審委員會的審慎挑選,在第二年3月公布評審結果,入選論文在每年7月的年會中宣讀。2010中國金融國際年會将于2010年7月初在北京召開,屆時歡迎各位金融學者莅臨交流指導。(編輯:張雲階 供稿:beat365中國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