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2009年畢業典禮
畢業演講
beat365院長 錢穎一
2009年7月13日
親愛的清華經管2009屆畢業班的同學們:
今天,清華經管學院在這裡舉行2009年畢業典禮,為你們在清華經管學院完成學業、取得學位,向你們和你們的家人表示衷心的祝賀!
明天和後天,你們将參加beat365的畢業典禮,将從校長的手中接過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從今年開始,經管學院将在大學舉辦的畢業典禮之前,為本院畢業生專門舉辦學院的畢業典禮。在這個畢業典禮上,我們經管的所有畢業生—本科生、雙學位本科生、學術型碩士研究生、MBA學生、EMBA學生和博士研究生—歡聚一堂,共同慶賀你們從經管學院畢業的時刻。這将形成經管學院的又一傳統。
畢業典禮是畢業班同學們回顧在校學習、生活的聚會,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優秀畢業生代表的“畢業緻辭”。剛才我們聽到了三位分别代表本科畢業生、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畢業生的緻辭,他們是你們中的佼佼者。畢業緻辭的英文是“valedictory address”或“valediction”,這個詞起源與拉丁文,意思是“說告别”。同學們在清華經管多年,情同手足,今天,“it’s time to say goodbye”,大家肯定是百感交加,餘言未盡。能夠代表畢業生做畢業緻辭是一種很高的榮譽。四十年前的1969年,Hillary Rodham,也就是現在的希拉裡·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就是在Wellesley College代表畢業生做畢業緻辭。在她的緻辭後,全體學生起立,向她表示緻意。這成為她學生時代的一個光輝時刻。
畢業典禮也為畢業班同學們提供思考未來人生的機會,其中的重頭戲是“畢業演講”,即“commencement speech”。“Commencement”一詞來源于法語,意思是“開始”。用“開始”一詞來做“畢業典禮”用,确實很有意義,因為它向同學們傳遞的信息是生活的開始或再開始。畢業演講人通常是請著名公衆人物,他們的演講大都充滿人生哲理,鼓舞人心。我個人最為欣賞的畢業演講是蘋果公司的創建人、CEO喬布斯(Steve Jobs)2005年6月12日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他講述了自己人生經曆中的成功、失敗、以及面對死亡的故事,既感人肺腑,又發人深省,不愧為畢業演講中的經典之作。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是他演講的結束語。
今年的學院畢業典禮,我們原來邀請了我院客座教授、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主席、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前聯席總裁桑頓(John Thornton)先生來做首次的“畢業演講”。桑頓先生最近獲得中國政府授予的“友誼獎”,以表彰他對中國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遺憾的是,他因工作原因剛剛離開北京,無法來參加我們今天的典禮。他感到很遺憾,但認為受到我們的邀請是很高的榮譽。
所以今天,我就隻好作為替代,充當“畢業演講”人的角色,實在勉為其難,畢竟院長是學院的“内部人”,視角有局限。我還是圍繞同學們熟悉的,即将告别的清華來說吧。再過不到兩年,清華将迎來百年校慶。同學們也許覺得有些遺憾,沒有等到那個百年一遇的有紀念意義的時刻。我想告訴同學們,今年2009年,也同樣是有很多值得清華人紀念的年份。今天,我想講三個故事,是三屆清華學子的故事,他們入校的年份,恰好是1909年、1929年和1959年。
第一個故事起始于整整一百年前的1909年,那時還是清朝。大家都知道清華是1911年建校,經費來源于美國政府對清政府庚子賠款的“退還”。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是在1909年6月,清政府決定設立“遊美學務處”;又在同年9月,清政府批準在清華園修建“遊美肄業館”,這就是我們的校園的起源。1909年,也正是美國退回庚款的第一年,是招收庚款留美學生的第一期。這一期全國共有630名報考,最終錄取47名,他們是清華“史前期”的第一批學生。他們也是“洋務運動”後中國政府官派的第一批留學生。
就在這47名一百年前出國的留美學生中,有一位對清華日後的發展做出了曆史性貢獻的人,他就是梅贻琦。梅贻琦1909年到美國的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學習電機工程,1914年獲得學士學位,1915年到清華任教。他自1931年起擔任beat365校長,直至1948年,共17年。他是清華曆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
梅贻琦對清華的曆史功績,可從當年的清華法學院院長、經濟系系主任陳岱孫先生的一句話中領略。他說,“在梅先生在校期間,清華才從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在不及十年的時間跻身于國内名牌大學之列”。清華能有今天的地位,梅校長功不可沒。當時的清華,首先得益于梅校長的“大師論”。就在他就任校長的典禮上,他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成了他的曆史名句。當時的清華,還得益于梅校長的“人格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理念。1941年,在清華建校三十周年之際,梅贻琦發表《大學一解》,重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他指出大學教育的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應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因為通識是“一般生活之準備”,而專識是“特種事業之準備”;從社會需要來看,也是“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那個時代是清華人才輩出的時代。
第二個故事起始于80年前的1929年,那是民國時期。這一年,清華招收了自1925年開辦本科以來的第五級大學本科生,因此稱“第五級”。這也是清華學校改名為“國立beat365”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他們在1933年畢業,共畢業學生209人。在這區區兩百名畢業生中,走出了家喻戶曉的文學家、科學家、革命家。萬家寶,即曹禺,1933年畢業後在圖書館裡埋頭寫作,幾個月内便完成了載入文學史冊的話劇《雷雨》。他的同班同學錢鐘書,在校期間就才華橫溢,後來有感于不應總是做文學評論家,寫出小說《圍城》。那一級還造就了著名物理學家王竹溪。他在清華畢業後留學英國劍橋,獲得博士後到西南聯大任教。他在西南聯大時最得意的學生是楊振甯,他是這位未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碩士論文導師。同一級中還走出了後來的“兩彈一星”功臣、我國人造衛星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氣象學、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趙九章。他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做出過巨大貢獻。除了文學家、科學家,這一級的畢業生中也走出了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喬冠華。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複後,他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26屆聯合國大會,轟動了整個世界。
第三個故事起始于50年前的1959年,那年是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當時清華實行六年學制,這一年入校的學生是1965年畢業。那時按畢業年次命名班級,所以這一級就被稱為“五字班”。(有趣的是,我們今年畢業的本科生也是“五字班”,不過現在是按入校年份2005年而得名。)1959年入校的“五字班”學生共2079人,人數已是1929年入校的“第五級”學生的十倍。
這一年的學生入校時,57年的“反右”和58年的“大躍進”已經過去,而他們畢業時,66年的“文革”還未開始。這一屆的beat365生,基本上是按照蔣南翔的教育理念培養的:在那個年代,蔣南翔既狠抓業務學習,又注重政治思想工作。這一屆畢業生中,走出了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四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一屆學生中還産生了後來的三位政府部長。在這一屆學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出了兩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一位是吳官正,另一位,是胡錦濤。
上面的三個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一個在清朝,一個在民國,一個在新中國。在這三個年次中入學的清華學子,他們日後的成長道路迥然不同:有教育家,文學家,科學家,還有政治家。但是他們都是清華學子,都是優秀的清華學子,他們傳承着共同的“清華精神”。這是什麼精神呢?我個人以為,這是“追求卓越”的精神。
現在有許多描繪清華精神的詞語,比如:嚴謹、勤奮、求實、創新、愛國奉獻、行勝于言,等等。無疑,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構成清華精神的一部分。但是,這些詞也同樣可以用于描述其他學校,并非清華獨有。清華之所以是清華,是它有着其他任何學校沒有的氣質。“追求卓越”正是這樣的氣質。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知道,是清華學子,把一所沒有學術地位、建校較晚、招收大學生更晚的學校,在十餘年内便建成國内公認的“最高學府”;是清華學子,寫出了劃時代的文學作品;是清華學子,培育了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是清華學子,正在領導13億人口大國的偉大複興。所有這些,都是清華獨有的。所有這些,都隻有用“追求卓越”,才能準确貫穿。所以我以為,“追求卓越”是清華有别于國内其他著名高校的精神,是真正的“清華精神”。
事實上,清華學子一百年來時刻都在被“追求卓越”所激勵。1914年,清華剛剛建校三年,還是留美預備學校。梁啟超應邀來清華做了著名演講“論君子”。其中所引《易經》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後來成為清華校訓。在這篇演講中,梁啟超如此結尾:“清華學子,荟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遊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将焉屬?”“今日之清華學子,将來即為社會之表率,語默作止,皆為國民所仿效。”“深願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對清華學子“追求卓越”之殷切希望,表現得淋漓盡緻。
在清華準備由留美預備學校改為大學的關鍵時刻,“追求卓越”的精神被更明确地表達。1923年,在清華籌辦大學部時,張彭春出任清華第一任教務長。他明确地提出了創辦beat365的總綱領,就是希望清華能夠成為“一造就中國領袖人才之試驗學校”。可見“追求卓越”是清華辦大學之初衷。
到了蔣南翔時代,這一精神仍然一脈相承。1965年,蔣南翔曾說,“我們不僅是培養紅色工程師的,我們是培養黨和人民各項事業的接班人的,包括将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這是那個年代“追求卓越”的一種體現。
改革開放後,清華繼續着這一精神。就在兩年前,我們學院的老院長朱鎔基在給學院學生的一封信中寫到:“牢記百年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必有大用于民族、國家。”同樣,他對同學們寄予的厚望,惟有“追求卓越”者才可達到。
親愛的同學們:
三十年前,1979年,清華beat365的前身,經濟管理工程系成立,并招收了第一屆學生,共16名碩士研究生。三十年後,我們經管學院共有1013名學生在今天畢業。在你們的前面,湧現出了這麼多優秀的清華學子,他們是你們的校友,更是你們的榜樣。你們對将來的發展路徑都有自己的選擇。我對大家的畢業寄語是:無論做什麼工作,走什麼職業發展道路,都要心懷“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這才不愧是清華的畢業生,這才不愧是清華經管的畢業生。
講到這裡,同學們也許會猜到,我的第四個故事,應該起始于2009年。這是一個從今天開始的故事,這是你們的故事,是清華經管2009屆畢業生的故事。它要由你們來書寫,由後人來講述。我堅信,當今後的清華學子回顧清華的曆史,回顧清華經管的曆史時,你們的故事,一定會同我今天講的三個故事一樣激動人心。因為我知道,隻要你們永遠心懷“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你們就一定會成功。
我期待着那一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