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2009開學專題]錢穎一院長在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緻辭

2009-08-28
閱讀:

beat3652009年本科生開學典禮緻辭

beat365院長 錢穎一

2009年8月27日

親愛的新同學們:

首先,我代表清華經管學院祝賀各位同學在今年的全國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祝賀你們被beat365錄取,祝賀你們走進了經管學院。也正是因為你們,清華經管學院今年再一次成為全國高考招生中生源最好的學院。清華經管學院為你們而自豪,清華經管學院歡迎你們!

同學們在今年進入beat365是幸運的,因為它意味着你們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将親曆清華的百年校慶。同學們在今年進入清華經管學院更是幸運的,因為從你們年級開始,我們學院将實行新的本科生培養方案。目前,beat365正在舉辦第23次教育讨論會,研讨新百年人才培養的使命與戰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與途徑。學校最近決定将經管學院作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個試點,率先嘗試改革措施以取得經驗。近年來,經管學院在本科教育上一直孜孜探索,與時俱進。比如,學院從2002年開始實行“大平台”招生和培養,在大一和大二的上學期不分專業上課。學院從2007年開始大幅度提高全英文授課和學生海外交換的比例,目前兩者都超過一半。經管學院集中了全校乃至全國最優秀的本科生源,所以在本科教學改革的探索上責無旁貸。

在上一個學年中,學院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整體思路,制定了新的本科生培養方案。這個方案延續了清華百年辦學中的優良傳統,同時結合了我們學院的特點,又吸收了目前國際上最優秀大學的經驗。這個方案是一個在保持清華和經管現有優勢的前提下,瞄準世界一流本科教學水平的方案。

這個新方案首先明确了本科生培養的工作目标。它包括兩條:既要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造優良環境,又要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人格養成提供充分條件。鄧小平曾經說,“要創造出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魯登斯坦(Neil Rudenstine)又說:“最令哈佛大學驕傲的,還不是培養了6位總統、36位諾貝爾獎獲獎者,而是為每個學生提供良好的、充分的發展環境”。我們學院既要出拔尖創新人才,又要使每一位學生得到充分發展,這是一個“點”和“面”相結合的培養理念,它反映了beat365的定位,反映了清華經管學院的定位。

根據這一目标,新方案引入三項改革:一是全面實施作為本科教育基礎的“通識教育”;二是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實為具體的“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三是突破教育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舊觀念,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貫穿于整個本科生培養過程。下面我來簡要介紹一下這三個方面。

第一,關于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從理念上講,通識教育并不新。早在1941年清華三十年校慶時,梅贻琦校長寫了《大學一解》,論述了他的辦學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通識教育”。他指出大學教育的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應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因為通識是“一般生活之準備”,而專識是“特種事業之準備”;從社會需要來看,也是“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可見,通識教育是清華本科教育的傳統。

從今年起,通識教育将占一、二年級課程的主要部分。除了學校統一要求的政治思想理論課和體育課外,我們在通識教育方面有兩項新舉措。一是強調三項基礎技能:中文、英語和數學。長期以來,清華一直強調數學基礎。改革開放後,又恢複強調了英語。近幾年來,經管學院大力推動全英語授課,并在一年級強化英語訓練。在這兩項基礎之上,從今年起,我們開始重視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是在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以後作出的一個重大調整,也是在beat365範圍内,甚至在全國高校的範圍内,首次為大一學生引入寫作課與溝通課。

二是明确包含八個課組的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它們覆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類基礎學科。雖然學校有“文化素質教育課”要求,我們的不同之處是這八個課組都必須是基礎學科而非應用學科。這是因為通識教育的實質,并不是僅僅為了擴大知識面,也不是為了去學習在今天看來“有用的”、“實用的”課程。通識教育需要的是基礎性的、在相當長時間内不會過時的課程。我們為此選擇的八個課組是:文學與藝術、曆史與文化、哲學與倫理、基礎社會科學、中國與世界、國際社會、物質科學、以及生命科學。

第二、關于優秀人才培養計劃(honors program)。這是針對大三和大四高年級本科生的一項新設置的計劃,它包含三個項目,即“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優秀創業人才培養計劃”和“優秀人才領導力培養計劃”。在大二結束前學生需要經過挑選後才可參加這一計劃。這個計劃是學院施行“因材施教”的一個具體舉措。

這個計劃有兩個特點。它的第一個特點是培養方向的多樣性。由于經管學院的學科涵蓋經濟學和管理學,它們分别是社會科學的基礎和應用學科,有着寬闊的職業出路。所以我們的本科生未來的發展路徑是多樣化的。我們因此設計了三條軌道:學術方向以研究為導向,創業方向為将來創業做準備,領導力方向側重于政府、國家重點企業、NGO和國際組織中的領導能力培養。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計劃,為同學們将來成為“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梁”創造好的起點。

它的第二個特點是學習方式的創新。這一計劃并不是多上幾門課,所以它不同于第二學位或輔修。我們将不采取通常的課堂授課方式,而是采取“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方式。比如,參加學術計劃的學生要參加論文寫作讨論班,以研究最新論文、嘗試寫小論文,最終發展出畢業論文為主要環節。參加創業計劃的學生要參加真實的創業項目,撰寫商業計劃書等。參加領導力計劃的學生要深入到政府等機構做調研。這一計劃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增加,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業能力和領導能力。

第三、關于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我們過去對大學教育的認識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愛因斯坦批評了這一觀點。他在1936年“美國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說:“有時,人們把學校簡單地看做是一種工具,靠它來把大量的知識傳授給成長中的一代。這種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學校的目标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

愛因斯坦的這個觀點非常重要。大學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說的就是如果隻學習而不思考,人就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而陷于迷惑。胡适則認為宋朝程伊川所說的“學原于思”四個字是千古至言。這些名言都說明了“思”與“學”的關系。

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分若幹階段,其高級階段是批判性思維能力。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心理學家給出了一個定義: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基于充分證據支持的推理來評判命題和作出客觀判斷的能力和願望。它拒絕沒有證據支持的命題,并對事件提出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解釋。我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有如下兩點。首先,批判性思維是善于對通常被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意見不是批判性思維。第二,批判性思維是用分析性、創造性、建設性的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新解釋、作出新判斷。所以,批判性思維不是對一切命題都持否定态度,那是“大批判”的方式。同時,批判性思維也不是認為所有命題都同樣有道理,它是能夠判斷哪個更有說服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完整人格養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即使學會了人類的全部知識,但若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他最多是一個有知識的人,但還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也不可能是一個能夠創造新知識、開創新事業的拔尖人才。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世界各國大學教育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但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缺失在中國尤為突出,對這種能力的培養在中國的大學中更顯薄弱。中國的現行教育體制中的中小學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從小就主要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學生更不能挑戰老師和書本的權威,不能懷疑現有的定論,不能給出與标準答案不同的回答。這種教育模式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國現行的高考選拔制度,雖然有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但它的缺點也是顯然的。因為高考形式的局限,考題多要求具有标準答案,很少開放性的考題,也不能通過面試等手段考查學生多方面的素質,所以起到了很不好的導向作用。

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責任在大學,在教師。我國大學教育長期以來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很深,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不強調,不鼓勵,甚至壓制獨立思考。我們這次的本科教學改革,決心把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我們的具體做法有二。第一,我們計劃專門開設一門以“批判性思維”為主要内容的課程。這個課程的内容圍繞倫理、社會、自然等問題展開。第二,培養批判性思維不是靠一門課完成的,而是要貫穿于整個培養方案。比如,在課程順序的安排上,大一不安排專業課程;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直接教學法以外,增加開放式教學法;擴大新生研讨課的範圍;調整學生評價體系,逐漸削弱學分積的作用,等等。

這三項改革—通識教育、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是一個針對我們目前本科教育實際的一攬子方案。它們并不是簡單地課程調整,而是我們本科教育理念和實現途徑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本科培養改革方案。同時,它也是一個國際接軌的方案。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在2009年跨進清華園。100年前的1909年,清政府決定将北京西郊的一座皇室園林--清華園--撥作遊美肄業館館址。這就是我們的校園和校名的起源。一百年來,從清華走出的學子中人才輩出,群星燦爛。我在此僅舉出幾例,他們同你們一樣,都是在以“9”為結尾的年份入校的。1909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47名,他們是第一批出身清華的學子,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為清華作出巨大貢獻的梅贻琦校長。80年前的1929年,清華招收大學本科生後的第五級入校,他們中有未來創作出《雷雨》的劇作家萬家寶(曹禺)和寫出小說《圍城》的文學家錢鐘書。他們中還有未來的著名物理學家、楊振甯的碩士導師王竹溪和未來“兩彈一星”功臣、我國人造衛星的主要奠基人趙九章。50年前的1959年,在那年入校的本科生中,就有日後的七位院士和多位政府官員和黨和國家領導人,包括胡錦濤、吳官正。

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在我們迎接建校百年的時候,我們學院推出了新的本科培養方案。它既體現了同清華一脈相承的傳統,又表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這是我們紀念清華百年的一個具體行動。

希望同學們從今天起,做一個真正的清華學子。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