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2009開學專題]錢穎一院長在EMBA開學典禮上的緻辭

2009-09-25
閱讀:

beat3652009EMBA開學典禮緻辭

beat365院長 錢穎一

2009年9月23日

親愛的清華2009級秋季班EMBA同學們、清華-花旗第五期EMBA媒體班同學們:

首先,我代表beat365,熱烈歡迎同學們進入清華,進入清華經管學院,加入這個荟萃了當今和未來中國領導者的行列,成為清華經管學院大家庭的新成員!

從2002年9月至今,清華EMBA項目培養了2672名優秀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才,其中1714名同學已經取得了EMBA學位,其餘的正在校繼續學習。今天,我們在座的有2009級秋季班的181位EMBA新生,平均年齡42歲,平均工作年限21年。你們的到來為清華EMBA注入了新的力量。熱烈歡迎你們。

自2006年5月以來,清華經管學院與美國花旗基金會深度合作,舉辦清華-花旗EMBA獎學金媒體班,至今已有400多位國内外新聞媒體行業的精英參加。這個項目為媒體人士豐富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厘清經濟熱點現象與理論原理内在聯系。同時它也拉近媒體與學院、媒體與教授、媒體與EMBA企業家之間的距離,使同學們在校園環境下接觸融合,良性互動。這次第五期媒體班共有240多人報名,錄取125名同學。你們都是媒體界前途無量的佼佼者。熱烈歡迎你們。

在過去的一個月中,清華經管學院分别為本科生、研究生和MBA學生舉行了三場開學典禮。今天我們舉行今年秋季的第四場,也是最後一場開學典禮。EMBA的同學們與其他同學們有何不同呢?當然是體現在一個字母“E”上。這個“E”,不僅代表“executive”(高層的),還有其他含義。社會上嘲笑某些商學院的EMBA,說它們的“E”是代表“easy MBA”(容易的MBA)或“entertaining MBA”(娛樂的MBA)。而在清華,“E”是代表“essential”(精髓的)、“excellent”(優秀的)、“extraordinary”(非凡的)。所以,今天的開學典禮,就是為高層的、優秀的EMBA學生,為當今和未來的領導者舉辦的。

作為優秀人士,同學們在進一步深造時有很多選擇。同學們選擇了beat365,讓我們感到欣慰和自豪。世界上有兩類從事本科後管理教育的商學院:一類是大學商學院,它們是大學中的一個學院;另一類是獨立商學院,它們獨立于大學。我們知道,本科後的工商管理教育起源于美國。最早的是達特茅思學院(Dartmouth College),在1900年舉辦“商業科學碩士”(Master of Commercial Science,MCS)。1908年,哈佛大學成立商學院,率先舉辦“工商管理碩士,”即MBA。後來,MBA教育在美國首先得到推廣,幾乎所有都是在大學中的商學院。所以,美國的管理教育模式是“大學商學院模式”。

當管理教育推廣到美國以外時,出現了另外一種模式,就是“獨立商學院模式。”以歐洲為例。二次大戰後,歐洲學習美國的管理教育,新建立了如INSEAD,倫頓商學院等獨立于大學之外的商學院。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受體制約束的結果。因為在歐洲,已有的大學體制僵化,無法容忍在教育目标和運營方式上都需要有相當獨立性的商學院的存在。一些歐洲的著名大學如牛津、劍橋都是在很晚才成立商學院的。在亞洲、拉丁美洲,情況大緻相似。所以,獨立商學院的出現,既是一種制度創新,也反映了當地高等教育體制帶來的束縛。

中國的情況介于美國和歐洲之間。一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遠遠落後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是不争的事實。大學被管得過死。所以在過去的十多年内,若幹所獨立商學院脫穎而出,它們可以不受或較少受高等教育體制和大學内部管理制度的束縛,表現出較高的靈活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經濟體制改革成績卓越,經濟高速增長,企業飛速發展,為商學院的發展提供了大好良機。所以,我國的大學商學院得以在比較僵化的體制中,仍然蓬勃發展,特别是MBA和EMBA教育。

事實上,大學商學院具有潛在的優勢,而這些優勢都是獨立商學院無法具備的。世界上絕大多數頂尖商學院都在美國,比如著名的哈佛商學院、斯坦福商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而它們都是大學商學院的事實,就是明證。“大學商學院”相對于“獨立商學院”的優勢,我在這裡想強調三點,即大學的文化傳統、大學的學術資源,和大學的校友網絡。

第一是大學的文化傳統。大學作為一個整體,是一個探求真理、産生思想、崇尚學術的地方。這一定位使得大學不同于社會中的任何其他機構,包括政府、企業、媒體。在大學的環境下,思想高于權威,學術高于實用,長遠高于短期。大學中的每一所學院,都會受到大學文化傳統的影響和洗禮。同學們到這樣一個環境來讀書,受大學文化的熏陶,與你們目前工作的環境必然産生反差。但是,反差帶來沖擊,差異産生價值。這正是大家重返大學校園,感受校園文化的好處所在。

第二是大學的學術資源。大學,特别是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覆蓋了文、理、工、醫等多個學科,集中了各個學科的學術資源。在大學中,有人類文明的積累,有各個學科的交叉,更有前沿知識的傳播。管理學作為一個學科,基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這些基礎社會科學的成果和方法。管理學還直接受到文、史、哲的人文思想的熏陶,它也與新聞傳播、公共管理、法律等應用文科有密切的關聯。其他學科,比如理科、工科、醫科,也無不與管理相關。在大學裡,商學院的教學和研究直接受益于這些學科的存在。

第三是大學的校友網絡。同學們到商學院來讀書,除了學知識以外,還希望積累人脈關系,建立同學和校友網絡。在大學商學院中,除了商學院的同學和校友,還有大學其他學院的同學和校友資源,都是獨立商學院不具備的。特别是在我國,商學院的曆史大都較短,而大學的曆史卻較長。大學中的商學院除了MBA和EMBA項目外,還都有本科生、研究生等項目,所以其校友資源遠遠超出獨立商學院。

清華經管學院是beat365的一部分,我們以此為驕傲,我們因此而受益。理解清華經管學院,首先要理解beat365。今年是清華值得紀念的一年。整整100年前的1909年,美國政府開始“退賠”部分庚子賠款,用于中國學生留學美國。1909年6月,清政府設立“遊美學務處”,并舉辦了第一次考試,選拔了47名學生到美國留學。他們是清華的第一期學子。1909年9月,清政府決定将北京西郊的一座皇室園林——清華園——撥作“遊美肄業館”館址。這就是清華的前身,是我們的校園和校名的起源。兩年之後的1911年4月,清華學堂正式開課,當時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這個曆史至今都對清華的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

清華從1925年開始舉辦四年制的大學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這在當時是比較晚的。但清華憑借着先進的教育理念、有效的學校管理和雄厚的财力,僅用十餘年時間,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便全面超過國内其他著名大學,成為公認的最高學府。那時的beat365是綜合性大學,由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和工學院四個學院組成。每一個學院都是國内頂尖,世界知名。

同學們是否知道,清華是國内很少數的著名學府,一直保留并使用着它創建時的校園和校名。國内不少著名大學,要不校園搬遷,要不校名更換(比如,北京大學現在的校園不是原來的校園,南京大學、天津大學的校名也不是原來的校名)。而清華,仍在清華園,仍然叫清華。這對清華文化傳統的延續,有着不可估量的意義。這個校園,這個校名,記錄着多少曆史的回顧。這些傳統,是清華的無形資産,是無價之寶。值得我們銘記的清華傳統有很多,我在這裡提出四條,與同學們共勉:

首先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早在清華建校的1911年,《清華學堂章程》就規定了“進德修業,以自強不息為宗旨”。1914年,梁啟超來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他以天地做比喻,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清華學子:“自強不息”要求清華人如天體運行,堅忍強毅,不屈不撓;“厚德載物”要求清華人如大地一般,度量寬厚,無所不載。這以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校訓,并永久地刻入清華的校徽中。

第二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八十年前的1929年,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為另一導師王國維所立紀念碑上撰文寫到:“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最近,beat365校長顧秉林多次引用陳寅恪的這段話,鼓勵清華人發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學術之根本。這個紀念碑矗立在第一教室樓北面的草地上。這句話永遠記錄在清華的校園中。

第三是“東西文化、荟萃一堂”。這是創作于1927年清華校歌中的一句。歌詞作者汪鸾翔先生說它是整個歌詞中的核心,“為我校所有的實質”。清華不同于其他國内著名學府,正是因為它既非“中學為體”,又非“全盤西化”,而是主張融彙中西。清華這種“中西會通”的氣魄和胸懷,在當年獨領風騷,在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東西荟萃”伴随着我們的校歌,久久回蕩在清華園。

第四是“追求卓越”。清華百年來曆經清朝、民國、新中國。雖然學校的辦學重心多有改變,從留美預備學校,到綜合性大學,又到工科大學,再回到綜合性大學,但是“追求卓越”的清華精神卻始終如一。在你們的學長中,既有寫出劃時代作品的文學家,也有日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制造“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既有曾經把一所後起的大學在短期内建成國内“最高學府”的教育家,也有正在領導13億人口大國崛起的政治家。“追求卓越”是貫穿清華校史的精神。雖然它沒有被固定在學校的風物裡,但是它融化在每一個清華人的血液中。

清華經管學院的發展與beat365的發展密不可分。學院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一年,清華學校成立了經濟學系,課程分經濟和商學兩組。第一任系主任朱彬元,早年畢業于清華學校,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商科碩士。1928年,陳岱孫接任系主任,直至1952年院系調整。他于1920年從清華學校畢業,1922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學士學位,1926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陳岱孫是我國經濟學教育的開山泰鬥,他的名言是:“我這輩子隻做了一件事:教書”。他的塑像坐落在偉倫樓的大廳中,為的是對他永久的懷念。

beat365成立于1984年,首任院長朱镕基,擔任院長17年。朱镕基1947年入beat365電機系,于1951年畢業。他對清華有着深厚的感情。1991他為清華80周年校慶題詞說:“水木清華,春風化雨,教我育我,終生難忘”。當你們走進偉倫樓的時候,正面看到的是朱院長在1994年學院成立十周年時為全院師生寫的信:“beat365就是要敢于借鑒、引進世界上一切優秀的beat365的教學内容、方法和手段,結合中國的國情,辦成世界一流的經管學院。”今天,他仍然擔任學院顧問委員會的名譽主席,繼續指導學院的大政方針。

親愛的同學們:

今年是清華經管學院建院25周年。再過不到兩年,清華将迎來百年校慶。同學們在此時來到清華,來到經管學院,是選擇,也是緣分。作為beat365的一個學院,經管學院傳承着清華的百年文化傳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大學氣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品質,“東西文化、荟萃一堂”的辦校風格,以及“追求卓越”的清華人精神,每一條都不僅屬于清華,也屬于清華經管學院。這是清華百年曆史的沉澱,這是千萬名清華人華彩人生的凝聚。

當同學們進入清華的時候,這些也都屬于你們。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