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2009年研究生開學典禮緻辭
beat365院長 錢穎一
2009年9月4日
親愛的新同學們:
首先,我代表清華經管學院熱烈歡迎你們在完成大學本科學業之後,選擇經管學院繼續深造,鑽研高深學問,攻讀學術型碩士或博士學位。你們都是經過嚴格的挑選之後進入我們學院的研究生項目的。你們即将開始的研究生學習,将是你們學術研究創造力旺盛的一個時期,将是你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必定會對你們将來的事業軌迹産生長遠的影響。
今年,清華經管學院開始若幹有關研究生教育的新舉措。我們開設了兩個新的碩士項目,一個是金融碩士項目,另一個是會計碩士項目。我們還開始實施旨在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三項新措施,分别在博士生資格考試、博士生論壇的運行機制、以及博士論文匿名評審方面提出了更加規範、更加嚴謹的要求。我相信這些新舉措會對我們學院的博士生培養産生積極的效果。
無論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同學們在校期間都将親曆2011年4月的清華百年校慶。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特别是這是清華的第一個百年,意義非凡。百年校慶,是一個慶祝的時刻,也應該是一個回顧和反思的時刻。在平時,我們多忙于具體事務,更多關注眼前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在這些事情中,有些事也許無關緊要,另一些事可能喧賓奪主,再一些事可能誤入歧途。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借此機會,來認真思考一些事關長遠的問題。
我們知道,現代大學起源于歐洲。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是建立于1088年意大利的波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在中國,大學的創立是近百年的事。成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創建于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則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也有學者(比如謝泳)認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的曆史,應該從清華學校于1925年成立的大學部算起。
大學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表面上看,大學是拿學位的地方,大學是學知識的地方,大學是發論文的地方,大學是做項目的地方,大學是發聲音的地方,大學是學生運動的地方,等等。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代表大學的本質。今天我想說的是,歸根到底,大學,特别是研究型大學,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它是探求真理的地方,它是産生思想的地方,它是崇尚學術的地方。在這之中,探求真理是大學的目标,産生思想是達到此目标的途經,而崇尚學術則是大學的精髓。正因為大學是這樣的一個地方,與此對應,學術是衡量大學水平的根本标準。
首先,大學是探求真理的地方。我們現在經常說,要把清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我們也說,要把清華經管學院建成世界一流的beat365。雖然創一流是很有高度的目标,但它并不是大學的最終目标。大學的最終目标不是争國内一流,甚至也不是争世界一流。大學的最終目标是探求真理。教師的研究是為了探求真理,學生的求學也是為了探求真理。當大學真正成為探求真理的地方時,大學便達到了它的最高境界。
談論創一流和探求真理的關系問題,讓我想起了管理學大師德魯克(Peter Drucker)關于三個石匠的故事。一個過路人問三個正在鑿石的石匠他們正在做什麼。第一個石匠回答說:“我在掙錢過日子。”第二個石匠回答說,“我在做國内最好的鑿石工作。”第三個石匠仰起頭來,眼中充滿光芒地說,“我在建築一座大教堂。”
對于第一個石匠來說,工作是為了掙錢,至于工作的内容,無關緊要。第二個石匠就不同了,他有更高的目标:他要在他的領域中做得最好,他要成為一流。但是,第三個石匠的境界比第二個石匠更高,因為他看到了他的鑿石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建築一座精神家園。
我以為,我們對大學的理解與這個故事中的三個石匠的思想境界有類似之處。把大學工作僅看作掙錢過日子是第一種境界。把創一流大學作為目标是第二種境界。把辦大學的最終目的定位于探求真理是第三種境界,這是最高境界。雖然第二種境界比第一種境界高,但是還不夠高。清華應該追求最高境界。
第二,大學是産生思想的地方。思想(ideas)是指各領域内的具有開創性的、有深度的想法,它比一般的知識更具根本性,更有影響力。自然科學思想、社會科學思想、人文思想都是推動人類曆史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不僅産生知識,而且産生思想。雖然大學不是唯一産生思想的地方,但是大學是集中出思想的地方。
思想在大學中的位置可以從哈佛大學前校長薩莫斯(Lawrence Summers)的一句話中領略。他說,“我相信對于大學來說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認同“思想的權威”(the authority of ideas)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認同“權威的思想”(the idea of authority)的地方。世界上很少有其他的機構是這樣的。”的确如此。在其他的社會組織如政府、政黨、軍隊、企業中,權威更重要,不然組織就難以運轉。而在大學,不僅思想高于權威,而且多種思想共存并争鳴。大學的這種獨特性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标志。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大學,也就沒有了一個以産生思想為己任的地方,就沒有視思想高于權威的地方,那将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同樣,一個缺乏思想、鄙視思想、阻礙思想解放、壓制多種思想争鳴的地方,稱不上是真正的大學,更不要說是一流大學了。
思想改變世界。正确的思想可以造福于人類,而錯誤的思想卻會給世界帶來災難。中國經濟改革前後的對照,就很說明問題。中國經濟三十年來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這一曆史性事件,源于改革開放的思想,源于三十年前的思想解放運動。思想解放的結果,就是市場經濟的思想取代了計劃經濟的思想,開放經濟的思想取代了封閉經濟的思想。這一思想的轉變,不僅造福于中國,也造福于世界。
人們經常會認為利益決定一切,特别是經濟學的分析視角正是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其實這不完全。思想會改變人們對自身的根本利益和獲取利益的機制的認識,從而會改變所有人的利益。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啟蒙運動,沖破了長期束縛人們的精神枷鎖,使得新的思想得以在歐洲率先萌芽,從而使得那裡的人民首先緻富。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的思想被人們接受,它使得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使得所有人都從中受益。所以我們說思想改變世界。經濟學家凱恩斯的那句名言到今天仍然正确:“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的思想,無論是對還是錯,實際上都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為有力。的确如此,這個世界是被思想統治的。那些自以為不受任何學理影響的實踐家們,往往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第三、大學是崇尚學術的地方。學術是大學的靈魂,崇尚學術是大學的精髓。隻有在大學,學術才被受到最高的尊敬。而在任何其他地方,當前的“有用”和“無用”被認為是檢驗成就的标準。
崇尚學術首先是崇尚它的嚴謹性。學術具有嚴謹的研究規範,學術是有分析框架的。思想可以是火花,但是學術必須是基于已有文獻、經過仔細論證的、并且可以重複的結果。沒有學術的嚴謹性,結論最多隻是個“說法”。
學術的魅力,不僅體現在現在,而且體現在未來。學術尤其不能急功近利。“為學術而學術”,不問它在當前的“有用性”,是崇尚學術的一種表現。由于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脫貧、複興心切,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很深。這對學術發展非常不利。不少學術研究的成果暫時看來沒有直接的用處,但是如果它們是大智慧,就會對未來産生巨大的影響。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佛來克斯納(Abraham Flexner)在1939年發表“無用知識的有用性”一文,論述什麼是知識的有用性。他從物理學中舉例說,麥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的電磁理論是抽象的數學,赫茲(Heinrich Hertz)也同樣對他的實驗的實用價值毫不關心。但是,他們這些看上去是“無用的”的學術研究卻為後來馬科尼(Guglielmo Marconi)發明的非常有實用價值的無線電打下基礎。在經濟學中類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機制設計理論,創立時并沒有實用目的,是非常抽象的理論。但是後來這一理論在拍賣等現實問題中獲得廣泛應用。所以我們說學術開創未來。
思想和學術緊密相關,但又有所不同。比如,有學者指出,在我國,在人文學科領域(文學、曆史、哲學),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有思想無學術”,而九十年代以後變成了“有學術無思想”。對此,王元化先生提倡“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這很有道理。一方面,好的想法,需要嚴謹的學術工作才能站得住腳。另一方面,沒有好的想法的學術是不會有深遠影響的。
綜上所述,大學是探求真理、産生思想、崇尚學術的地方。正因為如此,學術就應該是衡量大學水平的根本标準。北京大學因1919年的“五四運動”而聞名全國,并産生巨大影響。但是,北大的有識之士認為,作為一所大學,最終衡量它的标準應該是其學術水平。就在“五四運動”三年之後,在1922年紀念北大校慶25年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北大教務長胡适就指出:“我們北大這幾年的成績隻當得這七個字:開風氣有餘,創造學術則不足。”北大教授李大钊也感言到:“我們自問值得作一個大學第25年紀念的學術上的貢獻實在太貧乏了。”他進一步指出:“隻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這就是說,衡量大學的根本标準隻能是它的學術水平,而不是其他标準。這也正是大學與其他組織的不同之處。
親愛的同學們:
整整100年前的1909年,清政府決定将北京西郊的一座皇室園林--清華園--撥作遊美肄業館館址,這就是我們的校園和校名的起源。也正是在那一年,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他們是清華的第一期學子。一百年來,清華對中國的高等教育的發展發揮了任何其他學校不可比拟的作用,也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我以為,清華能有今天的地位,最根本的是它的學術地位。清華是為學術而誕生的,清華是為學術而存在的,學術是清華的靈魂。今天,我們重溫大學探求真理、産生思想、崇尚學術的理念,正本清源,至關重要。
在同學們進入清華,進入清華經管學院,啟程鑽研高深學問的時候,請大家記住,大學是這樣一個地方,它探求真理、産生思想、崇尚學術。而你們,是其中的一員。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