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院長文章:清華經管學院本科教育改革:思考與方案

2009-11-20
閱讀:

編者按:2009年11月13日,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題為《經管學院本科教育改革:思考與方案》的署名文章在《新清華》1779期第三版全文刊發,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此,我們将全文轉載如下,以飨讀者。

原文鍊接(請見第三版):http://news.tsinghua.edu.cn/xqh/media/user/2009-11-13/show2.html

清華經管學院本科教育改革:思考與方案

beat365院長錢穎一

目前,beat365正在舉辦第23次教育讨論會,研讨新百年人才培養的使命與戰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與途徑。近年來,經管學院在本科教育上一直孜孜探索,與時俱進。學院從2002年開始實行“大平台”招生和培養,在大一和大二的上學期不分專業上課。學院從2007年起大幅度提高全英文授課和學生海外交換的比例,目前兩者都超過一半。在本科招生方面,2007年以來,每一年都有20名左右的各省第一名被經管學院錄取,有一半左右的新生為各省前十名。學院集中了全校乃至全國最優秀的本科生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是經管學院面臨的重大挑戰。

beat365在上個學期決定将經管學院作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個試點,率先嘗試改革措施以取得經驗。學院根據學校的整體思路,首先積極組織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我們分别召開了在校生、輔導員和畢業生的座談會,也同學校的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的老師進行了座談。同時,我們還對經管學院2001級經15班和2002級經25班的畢業生情況做了案例調查研究。

我們發現清華經管的畢業生有着一些突出的優點,比如嚴謹、踏實、務實、實幹、聽話、出活,這些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描述清華學生和畢業生不足之處時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些詞,如溝通能力(表達、演講、說話)、人文素質、思想性、勇敢性、自信心、夢想、多樣化。總體來說,beat365在1977級以後的本科畢業生,整體水平比較高,但突出人才和人物還不夠多。

我們對國内一些重點高校的本科教育改革做了研究,特别是北大的元培學院、複旦的複旦學院和浙大的竺可桢學院。我們也研究了國際上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現狀,包括哈佛、耶魯、伯克利加州、麻省理工、芝加哥、威廉姆斯學院、劍橋等大學。特别是我們通過該校的本科在校生仔細了解了哈佛的經濟學專業、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和數學專業、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我們發現這些學校的一些共性,比如學分要求都在120-130學分之間,都是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都要求學生必修(英語)寫作課。

在這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管學院制定了新的2009級本科生培養方案。我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新培養方案應該延續清華百年辦學中的優良傳統,同時又要結合我們學院的特點,并吸收目前國際上最優秀大學的經驗。它應該是一個在保持清華和經管現有優勢的前提下,瞄準世界一流本科教學水平的方案。

我們的新方案首先明确了經管學院本科生培養的兩個理念,那就是既要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造優良環境,也要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人格養成提供充分條件。鄧小平曾經說過,“要創造出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這對應的是第一個理念。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擔任哈佛大學校長的魯登斯坦說:“最令哈佛大學驕傲的,還不是培養了6位總統、36位諾貝爾獎獲獎者,而是為每個學生提供良好的、充分的發展環境”。這對應的是第二個理念。因為我們學院有全國最好的生源,所以既要出拔尖創新人才,又要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是符合我們學院的具體情況的。它是一個“點”和“面”相結合的理念。同時,它又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理念。它不僅強調為“學”,也重視為“人”,把大學教育當作一個人格養成的過程。

遵循beat365第21次教育讨論會提出的“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的本科教育基本方針,我們學院提出了一個具體的三位一體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第一部分是通識教育,目标是完整人格養成;第二部分是專業教育,目的是專業知識傳授;第三部分是任選課程,用以超越專業界限。我們的方案保持140總學分要求不變,但在學分分配上做了調整:擴大了通識教育部分,約占一半即70學分;降低了專業教育部分學分至50學分;剩餘的20學分是任選課程部分。我們發現以往的“選修”課程往往是“限選”課程,學生不能任意選擇。所以我們特别強調“任選”而不是“選修”。學校規定的另外的30學分的暑期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要求不變。

在具體操作上,新培養方案的核心是以下三大支柱。一是全面實施作為本科教育基礎的“通識教育”;二是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實為具體的“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三是突破教育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舊觀念,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貫穿于整個本科生培養過程。

第一大支柱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理念并不新。早在1941年清華三十年校慶時,梅贻琦校長寫了《大學一解》,論述了他的辦學思想,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通識教育”。他指出大學教育的重心“應在通而不在專”,應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因為通識是“一般生活之準備”,而專識是“特種事業之準備”;從社會需要來看,也是“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可見,通識教育是清華本科教育的傳統。

在新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占一、二年級課程的主要部分。除了學校統一要求的政治思想理論課和體育課外,我們在通識教育方面有兩項新舉措。一是強調三項基礎技能:中文、英語和數學。長期以來,清華一直強調數學基礎。改革開放後,又恢複強調了英語。近幾年來,經管學院大力推動英語授課,并在一年級強化英語訓練。在新方案中,我們首次開設了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兩門課。這是在清華,甚至在全國高校,首次為大一學生引入寫作課與溝通課。

二是明确包含八個課組的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它們覆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類基礎學科。雖然學校目前有“文化素質教育課”要求,我們的不同之處是這八個課組都必須是基礎學科而非應用學科。通識教育不僅僅為了擴大知識面,也不是為了去學習在今天看來“有用的”、“實用的”課程。通識教育需要的是基礎性的、在相當長時間内不會過時的課程。我們為此選擇的八個課組是:文學與藝術、曆史與文化、哲學與倫理、基礎社會科學、中國與世界、國際社會、物質科學、以及生命科學。這與學校規定的文化素質教育八個核心課組略有不同。

第二大支柱是優秀人才培養計劃。這是我們針對大三和大四高年級本科生的一項新設置的計劃,它包含三個項目,即“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優秀創業人才培養計劃”和“優秀人才領導力培養計劃”。在大二結束前學生需要經過挑選後才可參加這一計劃。這個計劃是我們學院施行“因材施教”的一個具體舉措。

這個計劃的第一個特點是培養方向的多樣性。由于經管學院的學科涵蓋經濟學和管理學,它們分别是社會科學的基礎和應用學科,有着寬闊的職業出路。所以我們的本科生未來的發展路徑是多樣化的。我們因此設計了三條軌道:學術方向以研究為導向,創業方向為将來創業做準備,領導力方向側重于政府、國家重點企業、NGO和國際組織中的領導能力培養。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計劃,為同學們将來成為“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梁”創造好的起點。

它的第二個特點是學習方式的創新。這一計劃并不是多上幾門課,所以它不同于第二學位或輔修。我們将不采取通常的課堂授課方式,而是采取“體驗式學習”的方式。比如,參加學術計劃的學生要參加論文寫作讨論班,以研究最新論文、嘗試寫小論文,最終發展出畢業論文為主要環節。參加創業計劃的學生要參加真實的創業項目,撰寫商業計劃書等。參加領導力計劃的學生要深入到政府等機構做調研。這一計劃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增加,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業能力和領導能力。

第三大支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大學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說的就是如果隻學習而不思考,人就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而陷于迷惑。

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維能力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分若幹階段,其高級階段是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有兩大特征。首先,批判性思維是善于對通常被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意見不是批判性思維。第二,批判性思維是用分析性、創造性、建設性的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新解釋、作出新判斷。所以,批判性思維不是對一切命題都持否定态度。同時,批判性思維也不是認為所有命題都同樣有道理,它是能夠判斷哪個更有說服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完整人格養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即使學會了人類的全部知識,但若沒有批判性思維能力,他最多是一個有知識的人,但還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也不可能是一個能夠創造新知識、開創新事業的拔尖人才。

應當看到,我國目前的中小學應試教育和高考選拔制度,造成了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我國大學教育長期以來受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很深,形成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不鼓勵,甚至壓制獨立思考。我們這次的本科教學改革,決心把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我們的具體做法有二。第一,我們計劃專門開設一門以“批判性思維”為主要内容的課程。這個課程的内容圍繞倫理、社會、自然等問題展開。第二,培養批判性思維不是靠一門課完成的,而是要貫穿于整個培養方案。比如,在課程順序的安排上,大一不安排專業課程;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的直接教學法以外,增加開放式教學法;擴大新生研讨課的範圍;調整學生評價體系,逐漸削弱學分積的作用,等等。

綜上所述,經管學院推出的本科培養方案的核心有二:一是明确本科教育的理念是既要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造優良環境,也要為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人格養成提供充分的條件。二是落實三大支柱的具體操作,即通識教育、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我們學院從2009年9月已經開始實施這一方案。我們希望從中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着眼于長遠。我們寄希望于二十年、四十年後,我們的本科畢業生能夠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知名教授,成為世界級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創業者和CEO,成為意見領袖和社會精英,成為引導中國進步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