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院長關于清華經管學院MBA教育改革的新文章

2010-01-22
閱讀:

編者按:2009年12月3日,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在武漢大學舉行的全國MBA培養學校管理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上發言,介紹新版清華MBA的方案與實施,引起了與會院長們的強烈興趣。在此,我們将他根據發言整理的文章刊登如下,以飨讀者。

經管學院專業碩士改革:新版清華MBA

beat365院長 錢穎一

1908年哈佛商學院首先推出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教育。一百年來,MBA教育從美國普及到全世界。在中國,MBA教育從1991年開始,先在9所大學中試點,那一年共招收了94名學生。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中,MBA教育在中國快速發展。今年已經有182所大學(外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開辦了MBA學位教育,共錄取MBA學生近3萬名。

在中國目前舉辦的十幾個專業碩士項目中,MBA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這是因為它的規模,它的畢業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以及它的社會影響。清華經管學院是1991年第一批試點MBA教育的院校之一,至今已有超過6千人獲得了MBA學位。清華又是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所在地。清華在全國的MBA教育中占據特殊地位。

改革背景

在2008年全球紀念MBA教育百年之際,清華經管學院在國内率先啟動MBA項目改革。我們進行這一改革有三方面的動機。首先是清華經管學院自身發展的要求。2007年學院率先獲得國際頂級管理教育認證機構AACSB的認證,接着又在2008年初獲得歐洲管理教育認證機構EFMD的EQUIS認證。這兩項認證标志着清華經管學院的辦學與世界一流商學院站在了同一個平台上。與此同時,學院的MBA招生情況越來越好,不僅國内學生的生源質量穩居前矛,而且在全英文授課的國際MBA項目中來自海外的學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并保持全國最高。近年來,學院每年從海外大學招聘十餘位新教師,大大提高了師資的國際化水平。這些發展提升了社會對學院的期望,盼望學院不斷進取,有新的建樹。

第二是中國國内管理教育的變化。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狀況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對于管理教育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環境和企業管理方式的變化。經過三十年的改革和發展,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與企業的管理實踐不僅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即使是同MBA教育開始的90年代初相比,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很快将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企業也正在世界舞台上崛起。這就要求我們的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反映時代的變化。二是中國的MBA學生群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他們的主體已經是“80後”,多是獨生子女。一方面,他們的教育背景好,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識面寬。另一方面,他們在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能力、倫理素質等方面有待提升。這需要MBA教育呈現不同的側重。三是國内管理教育提供者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獨立商學院出現,衆多中外合作辦學的MBA教育項目興起,而且不少國外一流商學院到中國來開辦MBA巡展,吸引優秀學生。中國MBA教育市場面臨着更加激烈的競争,MBA教育提供者面臨更大的挑戰。

第三是國外管理教育正在顯現的變革。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上對管理教育産生了深刻的反思。比如2002年Jeffrey Pfeffer和Christina T. Fong的論文《商學院的終結:差強人意的成功》、2004年Henry Mintzberg的專著《要管理者不要MBA》、2005年Warren Bennis和James O’Toole的論文《商學院怎麼失去了方向》、以及2007年Richard Schmalensee的文章《商學院中的“商”在哪裡》,都反映了國際知名商學院的教授和管理者在認真思考MBA教育的未來。哈佛商學院作為MBA教育的創始學院,也在思考自己面臨的問題,比如他們發現他們培養的MBA學生仍然缺乏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溝通能力,也缺乏自我意識、自我反省和換位思考的能力。

與此同時,美國的一些著名商學院開始了對MBA課程的改革。2006年3月,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會通過了新的MBA課程方案,并且在2006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它們的改革特點是打破了按學科設置課程的格局,強調多學科的整合性。同年5月,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會也通過了它們的MBA新課程方案,并于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斯坦福改革的特點是強調軟技能、全球化和個性化。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美國的商學院也都在嘗試對MBA課程的改革。

改革曆程

清華MBA改革的研究工作從2007年8月開始,到2008年9月公布新版MBA方案,曆時整整一年時間。這期間經過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7年的秋季學期,學院成立了三個研究小組,分别由三位資深教授牽頭,對國際、國内MBA教育的曆史、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詳細的分析,各自獨立地對清華MBA改革提出了框架性的意見。

2008年春季學期,學院主要領導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和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調研兩校MBA課程改革的情況。之後斯坦福大學商學院MBA課程改革委員會主席Garth Saloner教授應邀來學院作專題報告,介紹他們的改革過程和新課程實施情況。學院領導還參加了哈佛商學院百年院慶活動中有關MBA教育的讨論,及時了解到有關MBA教育發展的曆程和目前問題的最新信息。這是第二階段。

在第三階段,學院舉行了有30多位教師和職員參加的MBA教育改革研讨會,對清華MBA教育的各個環節分析和檢查,并形成了一些共識。在此基礎上,學院成立了包括教師、職員、學生、校友各方面代表19人組成的MBA改革方案研究小組。小組廣泛征詢了MBA在讀學生、校友和企業界人士對清華MBA項目的意見、建議和希望,充分思考和論證了清華MBA項目的目标、定位、結構、招生、課程、校友、職業發展等各個方面,最終形成了一個初步的MBA項目改革方案。

在初步方案形成之後,學院召開多次會議,分别向學位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各系系主任、全體教師、管理骨幹等做了初步方案介紹。在聽取各方面對方案的反饋意見後,學院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方案。學院也向beat365和研究生院領導彙報了改革方案并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和支持。在取得共識之後,學院院務會于2008年7月正式通過了新版清華MBA的整體框架。

2008年9月24日學院舉辦了“新版清華MBA媒體見面會”。這次見面會受到了國内媒體界非常廣泛的關注,參會媒體32家,其中通訊社1家,電視台4家,平面媒體13家,網絡媒體14家。在這之後的幾個月中,若幹家雜志又做了專題采訪和深度報道。

新版MBA課程于2008年秋季在2008級MBA學生中部分試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學院于2009年秋季在2009級MBA學生中全面實施了新版MBA課程。

改革元素

如果說中國目前的MBA教育是1.0版本的話,那麼新版清華MBA就是升級了的2.0版本。與前者相比,這一版本引入了一系列新元素。

新版清華MBA首先明确了它的項目定位。我們意識到,MBA教育不是以研究為導向的研究生教育,而是一種本科後的職業教育。具體到清華的MBA教育,我們确定它的定位是“培養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未來領導者”。一方面,我們是辦綜合管理MBA,不是辦專業MBA。這并不容易,但是我們是beat365的一個學院,我們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另一方面,我們要培養的領導者,并不局限于商界,也包括政界、非赢利組織等。因為我們認為,包括企業在内的各種各樣組織内部的管理和領導力問題,彼此間是互通的。

在明确項目定位後,新版清華MBA的重大突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過去的MBA教育在理念上有兩種偏差:一是僅僅把MBA教育當作知識的傳授,特别是學術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品格的培養。當前的經濟環境對學生的能力和品格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學生群體的特征也要求在這方面有所加強,以彌補他們在前期教育中的欠缺。所以,除了傳授知識這一環節之外,MBA教育應該增加培養能力和品格的環節。二是在教學方法上基本上是單一的從書本上學習。雖然案例教學相對于授課教學法有更多的學生參與,但也仍然是從書本上學習高度簡化的案例。而其他一些職業學院則要求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比如醫學院,臨床實習是他們學生培養中的必經環節。從真實項目中學習是體驗式學習,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除了從書本上學習之外,MBA教育應該增加從實踐中學習的環節。

因此,我們明确地把過去MBA教育的知識環節擴展到新版MBA教育的三個環節,即“認知”(being)環節、“知識”(knowing)環節和“實踐”(doing)環節。這三個環節合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MBA教育。顯然,它超越了過去MBA教育僅僅是知識傳授的較為狹隘的理念。

這一新的教育理念首先而且集中體現在MBA一年級核心課程的設計上。改革後MBA第一年核心課程包括四個模塊:第一模塊的主題是“自我認知”,第二模塊是“分析基礎”,第三模塊是“管理基礎”,而第四模塊是“整合實踐”。第二和第三模塊對應的是“知識”環節:“分析基礎”包括三門分析性課程:“會計學”、“管理經濟學”和“數據、模型和決策”,而“管理基礎”包括了若幹門管理職能課程,包括“公司金融”、“市場營銷”、“運作管理”、“企業戰略”、“組織行為”等。這些課程繼承了過去MBA的核心課程。而第一模塊對應的是“認知”環節,第四模塊對應的是“實踐”環節,則是新增加的兩個模塊,它們的内容我們在下面詳細介紹。

在課程内容和教學方法上,新版MBA的培養方案引入了四項措施,這些都是過去的MBA教育沒有或欠缺的。

第一,軟技能開發。“認知”環節中的課程大多為“軟技能”課程,不同于偏重分析和學術知識的“硬”課程。我們新開設了一些課程,也改造了另一些已有的課程,以達到系統性地增加領導者必備的“軟技能”的目的。這類課程包括“管理思維”、“管理溝通”、“領導力開發”、“職業發展規劃”、“商業倫理”、“中國商法”、“中國制度環境”等。這些課程對于培養未來領導者必備的認知、能力和品格等方面将起重大作用。

同時,我們也調整了排課順序,将這些課程大多集中安排在入校後的第一個學期。我們的目地是讓同學們入學後在第一時間,在學習其他“硬課程”之前,先進入“軟技能”課程的“認知”的過程。這樣可彌補過去隻注重知識傳授,隻注重硬課程的偏頗,也防止了兩類課程相互争搶學生時間的問題。

第二,體驗式學習。為了落實“實踐”環節,我們新設計了一門“整合性實踐項目”課程,安排在MBA第一年結束之前。在這個課程中,學生們以團隊工作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演練真實的實踐項目,完成課程報告,彙報和接受企業高管的評價。這是新版清華MBA的一個重頭戲,學院為此投入了大量的力量。

具體地說,整合性實踐項目開設“管理咨詢”、“創業管理”和“信息時代的管理創新”三個方向,學生任選其中一個方向。“管理咨詢”方向與業界合作,借助仿真環境和仿真案例的練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解決諸如成熟企業戰略重組、上市、兼并、收購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創業管理”方向圍繞商業計劃的開發進行,讓學生通過現場實踐活動和室内研讨分析,開發出高水平的、具有直接實踐價值的商業計劃。“信息時代的管理創新”方向則把先進信息技術與改善現有企業管理相結合,為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管理變革尋找解決方案。

第三,整合性學習。過去的MBA課程多是按照教師的學科專業而設置的職能性課程,形成一個個“閣間”(silo),缺乏多學科之間的整合。但是在現實中,各種組織遇到的問題往往都是綜合性的,需要管理者整合各職能方面的信息和知識,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我們的改革試圖打通各學科之間的“閣間”。

我們采用的一個辦法是用“綜合案例分析報告”替代畢業論文,以達到整合性學習的目的。我們要求每一位同學們深入一個在中國的企業,研究一個具體的管理問題,完成一份整合性的案例分析報告。寫畢業論文曾經是所有MBA學生都要完成的環節。但管理工作講求實際,要求綜合、全面、具體,這與寫研究論文的導向非常不同。我們的這個變革因勢利導,十分巧妙:它既滿足了目前中國“學位法”的要求,又達到了整合性學習的目的,同時學生們所寫的案例分析報告還為學院的工商管理案例庫提供了素材,促進了案例中心的建設。

第四,全球化經曆。新版MBA決心提高MBA學生全球化經曆的程度。雖然我們目前還無法做到每一位MBA學生在校期間都有這種經曆,但我們會逐年提高這一比例。

目前MBA學生全球化經曆有三種主要的途徑。一是到海外大學交換學習一個學期。我們學院已與全球82所海外商學院簽署互免學費的學生交換協議,是亞洲最大的MBA學生海外交換項目。二是短期海外學習之旅。學院同多所海外商學院合作舉辦短期交流項目,最受歡迎的有與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合作的“STEP”項目、與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合作的“China Lab”項目、以及與智利天主教大學合作的項目等。三是去海外公司實習。學院的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所在跨國公司積極主動地為我們的學生提供在他們公司海外機構實習的機會。同時,學院也積極聯系正在“走出去”的中國公司,由它們提供給我們學生在海外實習的機會。

改革目的

在引進上述改革元素之後,新版清華MBA相對于過去的MBA教育有了明顯的改進。這些進步表現為糾正了過去MBA教育中的三個不平衡。我們改革的目的正是為了達到MBA教育中的三個平衡:

第一個平衡是知識、能力和品格的平衡。這個平衡的含義是,一方面,我們的MBA教育要傳授管理知識,把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另一方面,MBA教育不能隻是傳授知識。特别是如果把培養未來領導者作為MBA教育的目标的話,傳授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人的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養成,對領導企業或任何其他組織都是更為重要的。優秀的企業家和行業的領導者不僅有知識,更是管理能力和品格出衆的人才。

第二個平衡是學術嚴謹性和實踐相關性的平衡。學術嚴謹性是知識有深度的前提。沒有學術性的嚴謹性,知識是膚淺的,表面的,甚至是誤導的。但是另一方面,MBA教育不是學術研究導向的教育,而是職業教育;MBA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學者,而是為了培養管理企業和其他組織的領袖。因此,MBA教育必須與現實管理問題和實踐緊密相聯。這就要求我們的MBA教育要與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管理實踐同步發展,要求我們的MBA畢業生具備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

第三個平衡是中國根基和全球視野的平衡。清華經管學院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學院,我們以此為自豪。我們的中國根基正是我們的競争優勢,我們的中國根基還要再深。但是,這并不意味着我們隻是一個面對國内的本地學院。相反,我們要辦成一個具有全球視野、整合全球智慧、容納全球師生的學院。它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順應中國企業和全球企業的發展,它是我們培養未來領導人的必然要求。

達到這三個平衡是推出新版清華MBA的目的所在,也是我們的改革之所以能夠代表未來MBA教育發展趨勢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如此,新版MBA不是清華所特有的,它具有一般性。在我們宣布推出新版MBA之後,國内若幹所著名商學院也都相繼推出了它們的MBA的新版本。在它們的培養方案中,也都部分地包括了上述的新元素。這不僅說明我們的思路是超前的,我們對MBA培養方案的改革在國内的商學院中是領先的,而且也說明我們的改革理念和改革措施已經開始受到同行們的認可。我們對此感到欣慰。

改革初效

我們的新培養方案在2008年秋季發布之後,引起了應屆考生們的普遍關注,也吸引了一些素質和能力都較強的考生。我們的調查發現,國内外考生談到他們選擇清華MBA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新的課程體系讓他們感到有更強的學習興趣。教師們普遍反映2009年秋季入學的一屆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自主性比以往有明顯提高,學生組織并參與各類活動的積極性更高。國内報考2010年秋季入學清華MBA的考生人數近2900人,位列全國第一,比前一年增長17%,盡管清華的招生名額少于我們的主要競争者。這是市場對新版MBA的積極回應。

從課程評估來看,學生們對新開設的“軟技能”課程都相當認可。新版培養方案中的“管理思維”這門課,教師要求學生課後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并帶領學生用小組讨論、辯論和演講等形式,挑戰傳統管理理念,用不同的視角審視管理現象與誤區。學生們說,我們并不認為這是一門“軟”課程----還有比思維更“硬”的能力嗎?入學後第一學期的另一門新課是“領導力開發”,學生們非常認同這門課程的必要性,一些學生反映他們在課外的學生組織和活動中,已經開始運用這門課中所學的方法,更有效地開展工作,更好地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綜上所述,新版清華MBA培養學生的目标是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未來領導者。為了達到這個目标,我們更新了MBA教育的理念,将單純的管理知識傳授擴展為“認知”、“知識”和“實踐”三個環節。我們為此對原有課程的内容和教學方法做出了較大調整,引入了軟技能開發、體驗式學習、整合性學習和全球化經曆等四項措施。這一改革實現了MBA教育中的三個平衡,即知識、技能和品格的平衡、學術嚴謹性和實踐相關性的平衡、以及中國根基和全球視野的平衡。我們有信心,新版清華MBA将造就更多的、更優秀的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成功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