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中歐全球氣候變化學術峰會在清華經管學院舉辦

2010-04-13
閱讀:

2010年3月27日,由beat365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德國波茨坦氣候變化研究所(Potsdan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和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erm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聯合舉辦的中歐全球氣候變化學術峰會在清華經管學院舜德樓418成功舉辦。來自國内外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及企業的重要嘉賓應邀出席了峰會,峰會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師生和媒體記者參加。德國環境保護部也參與和支持了這次會議。

峰會由主題演講和三場分會共四部分組成。beat365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貨币委員會委員、清華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首先緻歡迎詞。

主題演講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哥本哈根談判的核心問題展開,論述國際社會及中國政府對哥本哈根共識的看法,提出中國與歐洲國家的應對政策和立場以及國際社會就未來氣候問題所面臨的困惑、挑戰和可能前景。中央财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楊澤軍、德國駐華大使Michael Schaefer、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主席Lord Nicholas Stern、中國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和歐盟駐華代表團團長Serge Abou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會議第一部分,波茨坦氣候變化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經濟學家、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聯執主席Ottmar Edenhofer、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馬特艾基金會(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 FEEM)資深研究員Massimo Tavoni、中國科學院-beat365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作了重點發言。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陸旸和beat365核能研究院研究員騰飛發表了評論。發言和評論圍繞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轉型的主題展開。嘉賓認為氣候變化給中國、歐洲和全球各國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要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和生态平衡,經濟模式向具有創新意義的低碳經濟轉變勢在必行。需要充分理解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後果,考慮和制定相關計劃與政策法規,使經濟發展向低碳排放轉變。中國和歐盟國家需要研究這種經濟轉型過程中必然涉及的近期、中期和長期經濟成本和相關因素。會議就政策杠杆、市場機制、效益與效率、碳稅與碳交易、技術轉讓、綠色産業革命等進行了博弈。

會議第二部分,德國全球變化顧問委員會委員、德國發展研究所研究員Dirk Messner、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張世秋、倫敦經濟學院教授Mattia Romani、環境部宣傳司副司長賈峰作了重點發言。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毛顯強和清華經管學院副教授曹靜發表了評論。發言和評論圍繞氣候變化應對政策和經濟發展展開讨論。作為快速發展中的國家和發達國家,中國與歐洲各國在氣候變化應對政策上雖然有不同的側重,雖然面臨着不同的挑戰和問題,然而,雙方都應當就氣候變化采取必要的應對措施,都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與會發言人就全球背景下中國與歐洲各國在氣候變化方面不同的政策導向和重心問題,探讨了經濟改革和發展模式。與哥本哈根談判相關的國内與跨國氣候政策、低碳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難題和挑戰,也是讨論的重要内容。

會議第三部分,beat365氣候變化及低碳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齊晔、可持續能源服務與創新公司能源和氣候政策主任Niklas Höhne、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室主任陳迎、歐盟未來技術研究所資深研究員Peter Russ和北京大學環境促進發展中心EFD中心主任徐晉濤作了重點發言。北京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海濱和中國科學院低碳經濟研究室主任石敏俊發表了評論。後哥本哈根時期及中-歐合作前景作為會議第三部分的主題,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關注。大家普遍認為,哥本哈根會議的最主要收獲,可以說是氣候變化問題引起了各國政府最高層的關注,反映出一種政治共識,那就是在全球範圍内需要采取行動,制定長期有效的應對措施。哥本哈根談判也凸現出許多利益沖突和國家分歧。會議研讨了怎樣解釋和實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一步應該怎麼辦、中國與歐盟國家怎樣合作,以促成和開拓一個有效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政策和法規框架,以及在減排、技術轉讓、經濟手段等方面雙方合作面臨着什麼樣的挑戰和機遇等關鍵問題。

當天晚上,會議邀請中外嘉賓出席了晚宴。其間,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就中國經濟和氣候變化問題發表了精彩演講。峰會在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編輯:張雲階 供稿:beat365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