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管學院舉辦“中國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MBA校友論壇
4月24日,美麗的清華園沉浸在99周年校慶的喜慶氣氛圍中。清華經管學院MBA教育中心攜手清華MBA校友金融俱樂部成功舉辦了以“中國金融改革與金融創新”為主題的清華MBA校友論壇。四位清華經管學院校友應邀做了主題演講,他們是: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房四海,瑞士銀行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汪韌,中瑞信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汪禮彬。清華經管學院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教授擔任論壇的主持嘉賓,MBA教育中心主任高旭東教授、副主任雲濤老師出席本次活動。與會校友近300人,大家一起梳理了金融危機後的改革與創新觀點。

師生校友合影
經曆了2008年9月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目前世界經濟處于恢複期,金融監管調整也列入了計劃之中,人們都在思考未來的金融發展與監管方向。祁斌校友就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金融監管趨勢和調整,以及中國目前如何運用金融和資本市場力量推動新的全球經濟制高點等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祁斌校友的講話包括風險控制與金融市場規模的幾何倍數關系,全球化與金融市場一體化程度,市場自由與監管平衡點的确定,虛拟經濟向實體經濟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他同時提出我國可借鑒的是要關注系統性風險、盡量彌補監管真空和缺失部分。在談及如何争奪高科技産業制高點、如何用好金融力量時,祁斌以70年代歐洲和美國同時陷入經濟滞脹為例,指出美國之所以成功走出是因為出現了四大新産業:計算機、電信、互聯網、生物制藥。結合他在國内企業調研的經驗,祁斌校友指出我們可以做到的是對國家戰略性企業宜粗不宜細地規劃,并要促進知識産權的轉化,強化用市場的作用來推動新興産業的出現。
接下來,房四海校友從金融工程的理論角度為大家展開了宏觀經濟的分析。他提到,以中美歐為主體的“新三國演義”是當今金融環境中的主角,2009年全球兩個最重要的觀察變量是中國的通脹和美國的訂單,我們感受到的經濟周期其實是不同周期的疊加結果。房四海校友又從區域因子引出退出分化、歐洲分化、亞太分化、美國朱格拉周期、中國政府悖論,進而闡述了再平衡應該具有的三個觀察量,即中國的消費、美國的就業率、歐洲的出口。
論壇的第二階段是金融實戰。汪韌校友诙諧地把自己比作金融行業中的“運動員”,把祁斌校友比作行業中的“裁判”。他在日常的運作業務中深感國内與國際的監管形式非常不同,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國際的監管體系。先前的金融危機暴露了中介機構的作用、投資群體成熟度問題、産品标準化問題、并引起大家深入思考如何防範系統性風險。最後汪韌校友談到了巴塞爾協議第三期,深入地分析了“裁判員”和“運動員”之間的博弈關系。朱武祥教授幽默地勸汪韌校友盡快加入到銀監會或者人民銀行,把其國際化的事業和運作經驗貢獻給國家。
最後,汪禮彬校友從小金融角度為大家講述了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的一些觀點。中小企業是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群體,數量多、貢獻大、就業人口最多。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也是綜合性的,諸如中小企業沒有形成有形資産、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高、政策性的矛盾等,解決方案就是用創新的方式逐步形成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小金融體系。汪禮彬校友指出:政府的作用非常關鍵,出台适宜的政策以建立一個再擔保體系,發掘出好的中小企業,讓他們得以更好的發展。
論壇期間參會的各屆校友和在校生就當今普遍關注的問題與幾位主講校友交換了意見。正如MBA教育中心主任高旭東教授在結尾發言中所講:“清華一家人在校慶日回來相聚,校友們展示自己的風采和成就,與校内的教授、同學分享知識。我們共同努力,人們的生活就更好,我們有這個責任。明年期待我們在清華經管學院再相會!”(編輯:張雲階 供稿:MB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