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院長文章:新版清華MBA:課程設計

2010-06-23
閱讀:

編者按:2010年6月9日,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全國MBA課程改革與創新研讨會上發表演講,繼2009年12月在全國MBA培養學校管理學院院長聯席會上介紹新版清華MBA的概念框架之後,就MBA課程改革的詳細設計進行具體介紹。會後演講内容引起廣泛關注。我們在此登出根據演講内容整理的文章,供讀者參閱。

新版清華MBA:課程設計

錢穎一

beat365院長

在全國MBA課程改革與創新研讨會上的演講

201069

今天,我很高興在這裡同大家一起分享beat365在過去三年中進行的MBA課程改革和創新的情況。去年12月我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召開的全國MBA培養學校管理學院院長聯席會上曾經介紹過新版清華MBA的概念框架,今天我進一步介紹新版清華MBA的課程設計。

中國的MBA教育将于明年迎來20周年。1991年,中國隻有9所大學試點MBA,一共錄取94名學生。在二十年的時間裡,MBA教育在中國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有182所大學(外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開辦了MBA學位教育,每年錄取MBA學生3萬多名。可以預見的是今後若幹年中國的MBA學位教育還将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這一事實将以下問題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已經走過了激動人心的20年,那麼下一個20年中國MBA教育的新起點在哪裡呢?

今天的情況與20年前已經非常不同。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環境與企業實踐的巨大變化。1991年,中國還沒有正式提出建設市場經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開放程度都還很低。20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正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也在這2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前,我們還隻是歡迎外商到中國來投資;2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企業已經開始走向世界。第二,這20年來中國的MBA學生群體也發生了重大變化。MBA學生的主體已經是“80後”,多是獨生子女。一方面,他們的教育背景良好,信息量大,知識面寬。但另一方面,他們在能力、品格和社會實踐經驗等方面還有待提升。

與此同時,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外學者針對管理教育進行了深刻反思。比如2002年斯坦福商學院的Jeffrey Pfeffer和Christina T. Fong發表論文“商學院的終結:差強人意的成功”[1],指出商學院的課程主要依據教授的學術興趣和學科特長設計,與商業實踐之間相差很遠。2004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出版專著《要管理者不要MBA》[2],批評MBA教育在1959年美國福特基金會報告之後過于偏向學術化,脫離管理現實。2005年南加州大學商學院的Warren Bennis和James O’Toole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論文[3],尖銳地批評商學院正在失去方向。就在一個多月前,哈佛商業出版社出版了由三位哈佛商學院學者合著的新書《重新思考MBA:管理教育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4]。基于過去三年對美國30多所商學院的系統研究和對十幾位商學院院長的深入訪談,該書全面總結了過去一、二十年間對管理教育的反思和并記錄了改革的經驗。這些論著都反映了同樣的一個事實:國際知名商學院的教授和管理者都在認真思考MBA教育的未來。

在過去幾年中,一些國外商學院開始管理教育改革的嘗試。2006年秋季學期耶魯管理學院推動全新MBA課程。他們強調多學科整合性,取消原來的職能性課程,代之以圍繞利益相關者(比如消費者、投資者、雇員、顧客等)的跨學科的新課程。2007年秋季學期斯坦福商學院開始實施新的MBA課程,強調軟技能、全球化,尤其重視定制化。哈佛商學院也在2008年建院一百周年之際,用全年時間進行系統反思。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美國的商學院也都在嘗試對MBA課程的改革。

清華經管學院的MBA改革正是在上述國内外環境中進行的。這一改革也依托于清華經管學院自身優勢:我們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率先獲得了美國AACSB和歐洲EQUIS認證。與此同時,經管學院在國内MBA招生生源質量方面始終名列前茅,在全英文授課的國際MBA項目中海外學生比例逐年上升,并保持全國最高。過去四年,我們從海外招聘了40位教師,今年又招聘了15位教師,大大提高了師資的國際化水平。這些發展提升了社會對學院的期望,清華理應在MBA教育方面有新的探索。

我們在2007年8月啟動MBA改革的研究工作。2008年春季學期,我們發動全院教師,并聽取校友、學生、雇主的意見,讨論制定新版MBA方案。至2008年7月,新版MBA整體方案最終形成,獲得教師會、院務會的通過。2008年9月學院向媒體公布了方案的框架,并于2008年秋季學期和2009年春季學期進行了部分課程實驗。以此為基礎,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新版清華MBA方案全面實施。目前2010年春季學期已近結束,我們正在對改革效果進行全面評估。

新版MBA涵蓋多個方面,包括項目設計、招生改革等,其中尤其重要的當屬課程設計。新版清華MBA新在什麼地方?我們将其總結為三個“新”:第一是新的觀念、第二是新的元素、第三是新的目标。

新的觀念指的是MBA教育觀念的三個環節。以往,人們僅把MBA教育當作知識傳授,學生的任務就是學懂知識。現在我們意識到,MBA教育應該包括三個環節,除了學習知識以外,還應包括品格的培養和實踐的經曆。另外,我們對于“知識”本身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過去對于知識的認識是基于學科的,但現在我們知道這些知識并不完整,完整的知識應該是整合性的知識。總的來說,我們在MBA教育觀念上的突破是:将過去MBA教育的知識環節擴展到新版MBA教育的三個環節,即“品格”(being)環節、“知識”(knowing)環節和“實踐”(doing)環節。

新的元素則包含四項措施。基于上述教育觀念上的轉變,新版MBA培養方案引入了四項具有實質意義的改革措施:第一,除了過去強調的硬技能以外,增加了品格培養與軟技能開發;第二,引入了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參與管理實踐,類似醫學院的臨床實習;第三,加強了整合性學習。除了分學科、分職能、分功能的學習之外,還增加了整合性學習,以适應現代管理問題大多具有綜合性的現實;第四,除了加強對中國國情和本地情況的理解,還要求學生具有全球視野與全球化的經曆。

這些改革措施具體體現在新版清華MBA第一年的核心課程和第二年的培養方案設計中。我們把第一年核心課程的兩個學期分解成四個模塊(見附表)。第一個模塊是品格和軟技能。第二個模塊是分析基礎。第三個模塊是管理基礎,是有關管理各個職能方面以及不同環境中的管理知識。第四個模塊是整合實踐,強調整合性和實踐性。

這四個模塊的設計當中,有繼承也有創新。在繼承方面,目前MBA課程當中的關鍵部分我們均予以保留。第一模塊中,“英語”(對留學生來說是“漢語”)仍然是必修課程。第二模塊分析基礎中,“會計學”、“管理經濟學”、“數據、模型與決策”是會計、經濟學、數據分析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屬于基本技能,我們完全保留。同樣,第三模塊管理基礎中,“公司金融”、“營銷管理”、“運營管理”、“戰略管理”這四門課程是MBA學生必須掌握的管理職能知識,也給予保留。

在創新方面,第一模塊和第四模塊是過去MBA課程中沒有的,第三模塊“管理基礎”中也加入了重要的新内容。具體地說,第一模塊中的三門課程——“管理思維與溝通”、“領導力開發與組織行為”、“倫理與企業責任”——或者是全新的,或者經過了根本性的整合和重新設計。這三門課加上“英語”(或者“漢語”)都是軟技能課程。但是,它們對于企業領導者的培養至關重要。我們也調整了排課順序,将這些課程集中安排在入校後的第一個學期的開始時間。另外,我們在第三模塊“管理基礎”中加入了“中國制度環境和商法”和“國際經濟和全球管理”這一對課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管理環境和全球管理環境的認識。最後,我們以支撐第四模塊的“整合實踐項目”作為MBA第一年課程中的“封頂課程”(capstone course)。

改革後的課表中,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位置,既保留了原有方案中的優點,又補充了不足。繼承的那些MBA傳統課程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就新課表(見附表)中體現創新元素的六門課程進行逐一闡釋。

第一門新課是“管理思維與溝通”(隸屬第一模塊:品格與軟技能)。“管理溝通”課程不僅在清華經管學院,而且在不少學院都已經開設。但是,經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溝通和思維是不可割裂的。人的溝通能力取決于思維能力,如果沒有深刻的思維,溝通就僅僅流于技巧,不能有效地傳遞的信息。把思維和溝通結合起來,才是比較完整地訓練領導者需要的溝通方法。在這裡,管理思維包括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動态思維、人文思維,溝通則涵蓋溝通策略、商務寫作、内容演示、電子溝通、跨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方面,一是希望學生在閱讀、判斷、思考和表達各方面提升,二是希望他們加強自我意識,認識到溝通對員工和社會的影響——畢竟除去與員工的溝通,危機處理中與社會的溝通也是企業溝通的重要方面。

在設計“管理思維與溝通”課程時,我們做了大量研究,并借鑒了國外一些類似的課程,比如斯坦福商學院課程改革中評價很高的新課“批判性與分析性思維”(Crit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MIT斯隆管理學院的課程“文獻,倫理與權威”(Literature, Ethics, Authority)。同時我們也參考了清華經管學院本科課程“信息管理中的倫理問題”等已經開出的課程。“管理思維與溝通”課程的亮點在于它是一個思考與表達相互交替的過程。學生先是拿到一個案例進行閱讀與思考,然後以小組形式展開讨論并表達,進行思維碰撞,随後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再進一步閱讀,形成更有效的表達,整個過程連環漸進。

第二門新課是“領導力開發與組織行為”(隸屬第一模塊:品格與軟技能)。在設計這門課程時,我們對現有的課程做了重要調整,融合了組織行為理論、領導力應用和領導力技能培養三方面的内容。課程中特别強調領導者的自我測評,角色扮演和相關聯系。這門課有很強的挑戰性,但對于培養學生的領導力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系統掌握人在組織中行為的基本理論和概念,并訓練一個領導者駕馭個人、群體和組織的領導能力。

“領導力開發與組織行為”課程的亮點之一在于組織行為學和領導力開發的融合。在以往的MBA課程中,組織行為與領導力開發這兩方面往往是分離的,并又有很多重合。融合既是為了精簡,也是為了讓兩部分内容互相強化。這門課的另一個亮點是教練式學習方法的引入,強調對人格塑造、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的操練。

第三門新課叫做“倫理與企業責任”(隸屬第一模塊:品格與軟技能)。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去年10月召開的清華經管學院第十次顧問委員會會議上,一些委員建議學院增加倫理和企業責任方面的課程,會後還有委員就這一提議專門給學院寫信。我們開出的這門課程探讨公司和領導者所面臨的倫理挑戰和責任擔當,重視不同選擇帶來的啟示和反思。這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案例展開學習,使學生在面對多重選擇時能夠分辨并思考其中的倫理責任,嚴肅對待企業和個人的決策,考慮到這些決策可能造成的重大影響。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這類問題不可能有标準的或唯一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教學生如何做出合乎倫理的公司決策,怎樣進行個人行為的選擇。它的目的在于激勵學生認識并深入思考倫理和企業責任的問題。考慮到我們缺乏此類課程的教學經驗,去年12月學院請來了MIT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為教師進行培訓。今年這一培訓仍在繼續。

第四門新課叫做“中國制度環境與商法”(隸屬第三模塊:管理基礎)。開設這門課的起因有三:一是外國留學生希望能夠更深入地學習、理解中國體制的特征,而我們現用的案例大多來自哈佛商學院,不能滿足這一需求。第二,這門課也是我們思考如何改造政治課的結果。我們希望這門課程能夠探索出一條新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的制度環境,并對企業經營有所幫助。第三,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一課程充分發揮清華的優勢,那就是學校和學院與中國政治、經濟、社會主流的密切聯系,以及由此帶來的對中國制度環境理解的優勢。

這門課圍繞宏觀經濟體制(包括政府組織制度,政府監管體制等方面)、市場經濟制度和财産制度,以及與經濟有關的民法、商法和公法來展開,側重于企業操作實務。我們希望把這門課打造成具有實際效用的課程。它的教學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企業經營環境的理解,讓學生了解中國制度變遷對于企業經營的影響,培養學生在法律框架下解決企業經營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期望這門課是一門哈佛商學院很難複制、但又有很高實用價值的課程。

第五門新課是“國際經濟與全球管理”(隸屬第三模塊:管理基礎)。這門新課側重與全球化有關的知識,内容涵蓋國際貿易、國際金融、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國際商務環境,全球競争戰略、跨文化管理等多方面。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全球經濟變化的規律,應對全球經濟變化的複雜形勢,培養學生制定企業全球戰略和在全球化下管理的能力。這門課的亮點在于有機結合了“國際經濟”與“全球管理”的内容,強調對于不同文化中政府、經濟、社會的理解。

第六門新課是“整合實踐項目”(隸屬第四模塊:整合實踐),它是本次課程改革中投入精力與資源最多的一門課。我們把這門課設計為三個方向:“管理咨詢”、“創業管理”和“信息時代的管理創新”,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三者之一。“管理咨詢”方向是關于上市、并購、重組等企業戰略性的變革;“創業管理”方向是關于創業企業的商業計劃;而“信息時代的管理創新”則側重新信息技術條件下的企業管理。

這一課程的教學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讓MBA學生做“臨床實習”,讓學生深入企業,研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把第一年學到的知識最終付諸實踐。但是這門課的實際操作卻非常不簡單。具體課程的時間安排是這樣的:第1-2周集中上課,第3—12周進行項目匹配和團隊組建,第14—17周展開現場工作,第18周進行成果彙報,聽取企業的反饋與評價。這些項目不僅有學院老師,也有企業高管參與。這是一門對教師和學生都要求有較大投入的課程。

為了取得經驗,我們先是在2009年春季學期組織了一個實驗課堂,共有30名學生與6位教師參加,涉及5家企業、6個項目。實驗課堂選取的是第三個方向,即“信息時代的管理創新”。根據2009年的實驗課堂經驗,我們在2010年春季學期全面推開,設立了6個課堂,共有188名學生與18位教師參與,配有一名專職職員協調,涉及包括17家企業項目,1家事業單位項目,16個學生自行設計的創業項目在内的一共40多個項目。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們花力氣最大的,投入資源最多的課程,但收效也最為顯著。據我們的調查評估,學生對于“整合實踐項目”的反應非常積極,因為這一項目強調實踐,讓他們獲得了與“紙上談兵”的案例學習截然不同的感受。

除了MBA第一年核心課程,我們在MBA第二年培養方案上也有兩個新舉措。第一,我們嘗試在中國現有學位法的框架之下,用綜合案例分析報告代替學術研究性的畢業論文。我們要求學生深入一個企業,針對一個管理問題完成一份整合性案例分析報告。我們去年聘請了哈佛商學院原高級副院長沃倫·麥克法蘭教授到清華擔任中國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聯執主任。我們也就案例分析報告的寫作規範進行了統一安排。可以預見,将來的一些分析報告可以被案例中心吸納。

第二,學院重視為MBA學生提供全球化經曆。這裡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在二年級到海外商學院交換學習一個學期。我們學院已與全球90多所海外商學院簽有學生交換協議,是亞洲最大的MBA學生海外交換項目。二是用十天到兩個星期的時間進行短期海外學習之旅。學院同多所海外商學院合作舉辦短期交流項目,最受歡迎的有與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合作的“STEP”項目、與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合作的“China Lab”項目、以及與智利天主教大學合作的“Doing Business in Chile/China”項目等。三是在一年級的暑期去海外公司實習。

從新版清華MBA的課程設計中可以看出,上面提到的四項措施均得到了落實。第一,品格培養和軟技能開發落實于領導者必備的三門新的軟課程——“管理思維與溝通”、“領導力開發與組織行為”和“倫理與企業責任”;第二,體驗式學習落實于新的“整合實踐項目”;第三,整合性學習落實于“整合實踐項目”和綜合案例分析報告;最後,全球化視野和經曆落實于“國際經濟和全球管理”課和通過三種渠道實現的全球化經曆。

我們進行MBA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新一代的領導者。在引入新的觀念、新的元素之後,新版MBA課程設計要達到的新目标是三種平衡:

第一,知識與品格、能力的平衡。我們既要傳授知識,也不能忽視對于品格的培養和對技能的訓練。因此,我們引入了思維、溝通、領導力、倫理與企業責任等方面的課程。

第二,學術嚴謹性與實踐相關性的平衡。我們既要保證學術嚴謹和深度知識學習,也不能脫離管理實踐。所以我們引入整合實踐項目,并要求學生進行綜合案例分析。

第三,中國根基與全球視野的平衡。我們既要有中國根基,但是不能辦成純粹的“本地學院”。所以,我們在課程設計中涵蓋了中國制度環境、中國案例分析、國際經濟、全球管理、全球化經曆等内容。

中國的MBA教育已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20年,未來的20年将更加激動人心。基于過去三年對MBA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我們學院感受到了未來20年中國MBA教育的發展趨勢。總體來看,我們認為以下趨勢具有一般性,将會成為未來20年中國MBA教育發展的主旋律:(1)MBA教育将覆蓋“品格”、“知識”和“實踐”這三個環節;(2)MBA課程将引入品格培養與軟技能開發、體驗式學習、整合性學習、以及全球化視野和經曆這四項措施;(3)MBA項目将力求達到知識與品格、能力的平衡、學術嚴謹性與實踐相關性的平衡、以及中國根基與全球視野的平衡這三種平衡。盡管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有根據自身情況的定位,有不同的側重和特色,但很難想象有哪一所學校的MBA教育改革會不涉及上述“三個環節”、“四項措施”、和“三種平衡”的範疇。我們相信,在整體方向和大體趨勢層面上,這些新觀念、新元素和新目标将會是今後20年中國MBA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奮鬥的方向。


[1]Jeffrey Pfeffer and Christina T. Fong, “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 Less Success Than Meets the Eye,” AcademyofManagementLearning & Education,2002.

[2]Henry Mintzberg,Managers Not MBAs,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04.

[3]Warren G. Bennis and James O’Toole, “How Business Schools Lost Their Ways,”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

[4]Srikant Datar, David Garvin and Patrick Cullen,Rethinking the MBA: Business Education at a Crossroads,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10.

附表:新版清華MBA第一年核心課程(适用于2010級全日制學生)

秋季學期

春季學期

第一模塊:品格和軟技能

第三模塊:管理基礎

管理思維與溝通*

公司金融

領導力開發與組織行為*

營銷管理

倫理與企業責任*

運營管理

英語(或漢語)

戰略管理

第二模塊:分析基礎

中國制度環境與商法*

會計學

國際經濟與全球管理*

管理經濟學

第四模塊:整合實踐

數據、模型與決策

整合實踐項目*

*标記星号的課程是新設計的課程,在文中有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