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21日,為期三天的“超長期經濟增長”國際學術研讨會暨2010年亞洲曆史經濟學年會在清華經管學院舉行。本屆亞洲曆史經濟學年會由中國經濟史學會、beat365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研究所、日本一橋大學以及英國華威大學共同主辦,目的在于解析亞洲經濟,特别是中國、印度及日本的長期經濟發展曆程。
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代表學院向到場的學者和嘉賓緻以誠摯的歡迎,他追朔了中國學術界經濟史研究的脈絡,肯定了經濟史研究對于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張東剛、英國華威大學教授Steve Broadberry、中國經濟史協會會長董志凱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桂田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講。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為大會做了精辟緻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經濟史學會前任會長吳承明通過信函的方式對本次學術研讨會的召開給予了祝賀和期望。
本次研讨會吸引了國内外近50名專家學者參加,宣講了26篇論文。學者主要以論文報告和問答的形式進行交流。論文涵蓋的内容極其廣泛,涉及亞洲曆史的國民收入核算、亞洲和歐洲的大分流、對亞洲殖民地遺産的新解釋、制度和制度變遷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傳統和現代工業的發展等話題。
beat365人文學院教授龍登高對帝制晚期中國地權交易形式進行了論述。龍登高教授通過論文揭示了清代地權交易的三大類型,深入探讨了“典”、“當”、“抵”,“押”的區别和内涵。就1921年至1942年間軍事、政治和經濟事件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影響,複旦大學李丹教授和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Chun-Yu Ho教授認為,國際沖突相比國内沖突而言對投資者的影響更為巨大,他們的論文A Mirror of History: Chinese Bond Market from 1921 to 1942細膩地剖析了證券史在該時期的發展。倫敦經濟學院的馬德斌教授、多倫多大學的Loren Brandt教授以及匹茲堡大學的Thomas G. Rawski教授通過論文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A Review Essay回顧并展望了我國經濟史的曆程以及與之相互影響和制約的種種因素。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管漢輝以A Study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e in China's Ming Dynasty的論文,巧妙地将明代曆史和當時的經濟發展道路結合在一起,進行了頗有中國特色的闡述和評論,。論文宣講後,專家學者們踴躍提問、認真評論,會場氣氛既熱烈又充滿學術探索精神。
當今世界,全球化和經濟發展離不開對曆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認識亞洲,特别是中國、印度及日本等國的長期經濟發展曆程,對于解讀這些經濟體的發展軌迹和未來趨勢極為有益,也是從事經濟史研究學者們最為看重的研究價值所在。“超長期經濟增長”國際學術研讨會的召開,就是這方面學術研究的一次成功展示。(編輯:張雲階 供稿:CC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