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清華經管學院碩士教育改革:向應用型轉型

2010-09-26
閱讀:

清華經管學院碩士教育改革:向應用型轉型

錢穎一

beat365院長

beat365第27次教書育人研讨會大會主題發言

2010年9月17日

清華經管學院于2008年3月成立了由教師組成的研究小組,探讨普通碩士研究生教育定位和模式的改革。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調研、醞釀并與研究生院的多次溝通,學院在beat365第23次教育工作讨論會期間最終形成了改革方案,該方案獲得了研究生院的同意和大力支持。

我們學院的碩士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向是把過去單一的學術研究型碩士模式轉型為以應用型碩士為主的模式,并且把應用型碩士教育細分為兩種類型,即專業應用型碩士和綜合應用型碩士。經過這一改革,經管學院碩士學位(除MBA專業碩士學位以外)教育将清晰地定位于三個類型:研究型碩士、專業應用型碩士和綜合應用型碩士。

按照新方案的招生已經從2010年的秋季(即2011級碩士研究生)開始。在計劃招收的120名碩士研究生中,研究型碩士20名、應用型碩士100名,其中專業應用型碩士60名、綜合應用型碩士40名。我們學院的碩士改革方案符合學校增加應用型碩士、減少學術型碩士的整體思路。

我們之所以在2010年秋季推出碩士招生改革也有時機上的考慮。經管學院在2007年對本科教育做出了較大的改革,比如啟動了新專業“經濟與金融(國際班)”,實施新生指導教師制度,大幅度增加英語授課課程比例。同時學院也加大了本科招生力度,它使得從2007級開始,經管學院的本科生生源質量大幅度提高,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平均高考分數在全校各院系中均名列第一。三年來,2007級本科生也被證明确實十分優秀。他們将在2011年夏季畢業并在2010年秋季面臨免試推薦研究生。我們在這個時候及時推出碩士教育改革與我們在三年前推出的本科教育改革得到了很好的銜接。

改革動機

經管學院自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最初是一個專業,即管理工程專業。後來,碩士研究生的規模和專業範圍都擴大了。目前,經管學院舉辦的普通碩士研究生按照八個二級學科和一個一級學科招收,八個二級學科是: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數量經濟學、會計學、技術經濟學、企業管理,一個一級學科是管理科學與工程(下面沒有二級學科)。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碩士研究生培養理念基本上延續了一開始的培養理念,即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在三十年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剛起步時,博士教育還很薄弱,所以大學主要依靠碩士教育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在兩個方面取得了很大發展。一是博士學位教育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的主要方式。二是新開設了很多專業碩士學位,比如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這些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大多明确為職業教育。這兩方面的發展,特别是博士學位教育的擴大和提升,對普通碩士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我們學院舉辦的碩士項目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定位不清。碩士項目自身沒有明确的培養目标和課程設置,碩士課程經常與本科和博士課程相似。其次,從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絕大部分都去了商界,并沒有去學術研究機構。比如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們學院碩士生畢業生每年在100名左右,其中90%以上去企業工作,不到10%去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由于畢業後不是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所以畢業生反映所學的課程對他們的價值不大。第三,因為全院有九個碩士項目,在招生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每一個碩士項目的規模都比較小,課程安排上有不少困難。

清華集中了中國國内最優秀的本科生資源,而他們之中的最優秀的一部分中有不少對讀碩士學位很渴望。一方面,一些大學畢業生對直接工作感到很困擾。目前國内的很多重要單位,特别是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都明确隻招收碩士或博士畢業生,不招收本科畢業生。即使是招收本科生的機構,也會優先考慮碩士或博士畢業生。另一方面,不少想出國的學生也擔心直接從本科畢業出國成功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國外的博士項目也會優先考慮有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感到他們的基礎比本科生要好。這與美國的情況不同。美國最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或者直接讀法律和醫學,或者直接讀博士,或者先工作之後再看。因此美國的普通碩士項目對美國大學畢業生沒有什麼吸引力,主要是為了吸引外國學生。

根據我們的分析,中國的國情對普通碩士的需求潛力很大。所以,我們要繼續舉辦本科後直讀的碩士教育。但是碩士教育必須轉型,不能再延續過去單一的學術研究型培養模式。在三十年前,博士生很少,而且碩士是三年制,還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寫論文。現在博士教育普遍多了,碩士也改為兩年制。碩士生既沒有時間寫出好論文,畢業後大多又都不從事學術研究。我們的碩士教育改革整體思路是從單一的學術研究型轉為研究型和應用型并舉,而且以應用型為主。我們的培養目标主要不是“專業人才”,而是“應用人才”,未來的“領導人才”。我們的目的是使應用型碩士項目成為我們學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行各業的“興業英才”和國家的“治國棟梁”的一個主要渠道。

改革思路

從國際經驗來看,研究生教育至少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美國模式:在統一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後的研究生教育中,以博士學位教育和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為主,以學術研究型碩士教育為終級學位的情況不多。在通向博士學位道路中往往有一個“過程碩士學位”,但這既不是終級學位,也不是獲得博士學位的先修學位。以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為例。經濟學和管理學都有博士學位,但是經濟學通常沒有過程碩士學位以外的碩士學位,而管理學以MBA專業碩士學位為主,其他的碩士學位并不多,隻有會計碩士、金融碩士等幾種,而且也沒有以研究為導向的終級碩士學位。

歐洲模式在總體上與美國不同,而且歐洲内部各國之間的差别也很大。1999年歐洲出台了旨在統一歐洲高校學分和學位标準的Bologna Process,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接受并參加到這個标準中。在Bologna标準中,大學本科教育為三年、碩士為兩年、博士為三年。在歐洲,碩士教育既有像美國那樣的專業碩士(比如MBA),也有作為終級學位的普通碩士。而且與美國不同,在歐洲,博士教育通常以普通碩士學位為先修學位。

目前中國的情況既有與美國相似的地方,也有與歐洲相似的地方。與歐洲相似之處是我們的本科、碩士、博士教育的整體格局。與美國相似的方面是我們的本科教育也是四年,而不是三年。同時,我們有“直讀博士”,從本科直接讀博士,無需先取得碩士學位,中間也有一個過程碩士,稱為“博确碩”。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整體思路上,一方面,我們吸取美國模式和歐洲模式中各自的優點。比如,在博士和專業碩士(比如MBA)培養上,我們更多地學習美國的經驗,而在普通碩士培養上,我們則更多地借鑒歐洲的經驗。另一方面,我們又根據中國的國情,探索碩士生培養多元化的新模式,特别是發展出以應用型為主,研究型為輔的碩士教育模式。

首先,我們學院的研究型碩士延續過去的學術導向。我們的研究型碩士僅保留了經濟學和管理科學與工程這兩個學科,因為它們都是基礎性學科。研究型碩士生畢業後主要在國内或國外繼續深造,或去研究機構從事研究工作。

第二,專業應用型碩士分别在金融和會計這兩個領域培養專門人才,因為這兩個領域有系統的專業學科知識體系和清晰的就業行業,特别是金融機構和會計事務所。國務院學位辦在多年前設立了會計專業碩士學位,并且在最近也正式批準了金融專業碩士,後者的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金融界。

第三,綜合應用型碩士則是我們學院設計的一個全新的項目。它合并了原來的企業管理和技術經濟兩個二級學科。它錄取本科直接讀研的學生,目的是培養在學生取得工作經驗之前(pre-experience)的綜合管理能力,為企業和政府培養有潛力的未來管理者和後備幹部。它的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去政府、企業和金融界。

經過改革,我們将原來的九個按照學科劃分的碩士項目整合為五個按照需求劃分的碩士項目。除了兩個研究型項目繼續保持較小的規模外,另外三個應用型碩士項目的規模都擴大了。這有利于課程的設計與提供,也有利于項目品牌的建設。

這次改革的重點是由學術研究型碩士向應用型碩士的轉型。與學術研究型不同,應用型碩士項目注重實務,教學方法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拟訓練等方法。應用型碩士的學位論文将采取多種形式,包括理論研究、調研報告、案例分析、畢業設計等,并增加實習或實踐必修環節。應用型碩士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為此學院也将吸收一部分來自業界的專業人員承擔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

碩士項目向應用型轉型後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使我們的碩士項目有别于而且優于其他學校的類似項目?我們的思路是利用清華國際化的優勢,與海外一流大學合作舉辦雙學位。我們希望三個應用型碩士項目都能與其相對應項目中的海外一流大學建立合作關系,挑選一部分學生到國外學習一段時間,分别滿足兩所學校對各自碩士學位的要求,使學生獲得兩個碩士學位。目前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已經有多所海外著名大學在與我們洽談。

碩士教育轉型後對項目管理體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我們改革後的碩士項目不再是嚴格按學科或學術系來劃分的,所以,所有的碩士項目都将由學院的教學辦公室來負責,而不再是由系來負責。除此之外,我們還計劃五個碩士項目分别成立由教師組成的“項目委員會”,由一名教師擔任委員會的“協調人”(faculty coordinator)或“學術主任”(faculty director),負責學術相關的事務。

改革細節

研究型碩士:經濟學碩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碩士。對過去幾年碩士畢業生畢業後的趨向分析發現,經濟學和管理科學工程學碩士畢業生中繼續攻讀博士的相對較多,而其他專業的碩士畢業生中,繼續深造的學生很少。所以其他專業的碩士項目繼續堅持其研究導向與學生的需求不符。有鑒于此,我們決定隻保留經濟學碩士(Master of Science in Economics)和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Master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為研究型碩士,其中的經濟學碩士合并了過去的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和國際貿易學四個二級學科。我們同時取消所有其他學科的研究型碩士項目。保留的這兩個研究型碩士項目規模較小,2011級計劃一共招收20名。

這兩個研究型碩士項目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培養将來從事研究工作的人才。這兩個碩士項目與學院的本科生三、四年級的“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相銜接。它們的培養方案與相對應的博士生培養方案交叉,但也不完全一樣。對想繼續讀博士(無論在國内還是出國)的碩士生而言,他們可以選擇上博士生的課。對于畢業後想從事研究的碩士生而言,第一年并不需要太多的基礎課,而需要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課。所以,為了适應不同的需求,我們計劃所有博士生的課都對碩士生開放的同時,專門開設一些應用性的課程,供學生自己選擇。

我們預計,這兩個碩士項目的畢業生的出路主要是三部分:一部分學生出國讀博士,一部分在國内讀博士,另一部分則去各種機構的研究部門工作。當然也會有一些畢業生選擇了非研究部門的工作,但這并不是我們的主要培養目标。

專業應用型碩士:會計碩士、金融碩士。會計和金融這兩個領域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具有系統的專業學科知識體系。二是具備清晰的就業行業,會計是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公司的财會部門),金融是金融機構(以及公司中的财務部門)。會計學還有專門的從事行業工作的資格考試,金融學雖然也有類似的考試,但并不那麼普遍和必須。根據這種情況,我們決定這兩個碩士項目改造成專業應用型碩士,并計劃2011級碩士一共招收60名。但這兩個碩士項目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

經管學院從2009年入學的碩士生開始舉辦了會計專業碩士(MPAcc)項目。與在此之前學院舉辦的會計學碩士學位相比,MPAcc更側重于實際能力的培養,更突出會計職業實務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學術性與職業性的緊密結合,更強調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審計學、财務管理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對會計實務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們學院的這個MPAcc與在此之前的其他學校(比如國家會計學院)舉辦的MPAcc項目有三點不同:第一,我們的項目既有學位證又有學曆證(即“雙證”);第二,我們錄取的學生不要求有工作經驗,可以走直接推研;第三,我們收的學費比照普通碩士,而不是MPAcc。所以,我們的會計碩士項目更像普通碩士,而非專業碩士。由于MPAcc這個學位已經有了自己的定位,操作性強,但并不是很精英,所以對我們自己的本科畢業生的吸引力并不十分強。

我們試圖把這個學位由“專業型”轉變為“專業應用型”,最好叫做“會計碩士”(Master of Accounting),以區别于MPAcc。這種區别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加強理論基礎,不完全局限于操作層面;二是增加國際化程度,争取與國外一流大學合作,辦成一個“雙學位”的項目。

我們學院過去有“金融學碩士學位”項目,是學術研究型碩士項目。日前國務院學位辦已經批準了“金融專業碩士”。盡管學位辦把它定位于“專業碩士學位”,我們則希望把它辦成“專業應用型”碩士,比專業碩士學位更加注重理論和應用,不僅僅是操作。它比較符合我們的本科生的經濟學和數學基礎。這個學位可以叫做“金融碩士”(Master of Finance)。我們預計這個學位項目會很受歡迎,因為它就業出路會很好。

除了上述的由我們學院單獨舉辦的金融碩士項目之外,經管學院還同深圳研究生院聯合舉辦一個金融碩士項目。這個合作項目的學生主要在深圳上課。但是我們是一個培養方案,統一招生标準。

綜合應用型碩士:管理碩士。我們原有的企業管理碩士項目包括三個方向,分别對應三個學術系,即企業戰略、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市場營銷,但每一個方向的規模都很小。此外,我們還有一個技術經濟與管理碩士。這個學科同企業管理一起都是“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這兩個專業的碩士培養方案一直是按照學術研究型設計的。但是,這兩個項目的碩士畢業生中絕大多數都去了企業就業,很少繼續深造攻讀博士的。導師們也越來越感覺到不能依靠這些碩士生來做研究課題了,因為他們第一年修課,第二年找工作、實習、有的甚至就提早就業了。這是兩個定位不清晰,資源浪費較大的碩士項目。

雖然如此,對管理類碩士學位的需求卻很大,因為它們偏重于管理應用,同時又不需要具備工作經驗,從大學畢業後可以直接讀。它們對我們學院自己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很有吸引力。我們的調查發現,已經在這兩個項目中就讀的學生認為他們所學的課程本身的意義并不大,但是這個領域的碩士學位還是有市場價值,特别是如果想去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

有鑒于此,我們将這兩項目的四個方向整合為一個“綜合應用型”碩士項目,叫做“管理碩士” (Master in Management)。我們計劃這個碩士項目首屆2011級招收40名學生,形成一定規模。

不同于金融碩士和會計碩士,管理碩士強調綜合管理,學生的學習内容包括經濟和管理的各個方面,比如管理學基礎、領導力、倫理、溝通、應用經濟學、宏觀和微觀金融等,學生不必選擇任何一個具體方向,所以它是“綜合性”的。另一方面,這個學位不同于MBA,它不要求有工作經驗,可以直接從大學畢業後讀。同時,因為它的學生來源不同,學生的學術基礎較好,課程的分析性會比MBA課程要高。這樣整合後的規模就比過去任何單一項目都大了,可以優化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還可以讓學生在選課時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另外,這個“綜合應用型”碩士項目同我們的本科項目可以很好地銜接。我們在大三、大四開設了“優秀人才領導力培養計劃”和“優秀創業人才培養計劃”,側重于未來企業管理者、創業者和後備幹部。參加這兩個計劃的本科生的一個選擇是免試推薦到這個“管理碩士”項目。

學生從“管理碩士”項目畢業後的主要出路是去商界和政界就業,未來從事管理工作,也可以附帶做一些研究工作。雖然“管理碩士”與“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即MBA)有相似之處,但是我們在設計“管理碩士”時已經考慮到了差異性。首先是學生來源不同,比如讀管理碩士的學生中清華的本科畢業生比例較大。第二是學生的職業路徑不一樣。學生在大學後直接讀管理碩士,畢業後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但是提升潛力較大。第三是不同于MBA,管理碩士項目規模很小,顯得更加精英。

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并沒有這類碩士項目,歐洲卻有類似的項目。一種是歐洲傳統的MSc in Management,通常是兩年,本科和碩士生連讀。它并不是專業性的碩士項目(比如國際商務碩士或營銷碩士)。另一種是歐洲的獨立商學院新近推出的Master in Management,通常一年。這些商學院自己沒有本科生,招收其他學院的本科生畢業後直接讀碩士。比如倫敦商學院在2009年推出了這個碩士項目,很受歡迎。

我們學院是國内的beat365中第一個舉辦這類綜合性應用型碩士項目的學院。因此這是一個創舉。雖然我們還不完全清楚市場的接受程度,但是,我們知道市場對我們學院的普通碩士畢業生的質量非常認可,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本科教育和素質。所以,隻要我們能夠繼續鎖定我們的本科生中的優秀學生,我們有信心這個項目能夠成功,并引領國内其他大學跟進。

招生改革

目前的碩士招生方法分“免試推薦”和“公開考試”兩種。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一些問題。免試推薦的信息來自于不同學校,很難取得一緻的标準。公開考試雖然标準一緻,但是從曆年來的經驗來看,考取的學生的平均水平不高,有的考生報考多次,應試成分較高,所以考分無法反映真實水平。

對于免試推薦這部分學生,我們學院的經濟系在過去幾年中在招生方式上進行了改革嘗試。他們每年暑期舉辦優秀本科生經濟學夏令營,在夏令營期間對潛在的申請者進行實際上的面試,比如安排參加夏令營的學生舉行論文答辯,把考察的結果作為錄取推研學生的重要依據。我們發現經過這樣的考察招來的學生的質量有明顯的優勢。于是我們學院從今年起把這種招生方式首先推廣到了所有從經管學院免試推薦到本院讀研究生的學生中,不管是什麼專業。我們計劃從明年起要求所有免試推研的學生(包括外院和外校的學生)也要參加夏令營面試這個環節。而對于公開考試的學生,由于考試在第二年的一月份,全部要求他們參加夏令營比較困難,所以暫時隻是作為自願選擇項,不做要求。

從明年起,經管學院所有碩士招生均按照五個碩士項目成立的招生委員會決定考試和錄取,不再由各系組織。這會使得錄取标準更規範、更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