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院長在第十一屆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的開幕主題演講

2011-02-21
閱讀:

編者按:2011年2月15日,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出席在黑龍江亞布力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企業家論壇,并應邀在開幕“思想原創空間”中發表演講,引起很大反響。他的演講全文如下。

在第十一屆中國企業家論壇上的開幕主題演講

黑龍江,亞布力

beat365院長 錢穎一

2011年2月15日

各位論壇理事、各位來賓:

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又一次來到亞布力參加中國企業家論壇,并在“思想原創空間”中發言。這次論壇的主題是“新十年、新思維、新力量”。十年後,就是2020年。那年也正是中國要建成“創新型國家”的一年。那麼,新思維從哪裡來?原創從哪裡來?創新又從哪裡來?過去五年,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擔任院長。這讓我有機會從一個經濟學家角度,從一個教育機構管理者角度,對教育與創新的關系有了新的思考。今天我與各位企業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我先講三個與教育有關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于中國和美國的。大家是否知道今年以來《華爾街日報》有關中美問題最熱門的文章是什麼?它既不是關于彙率和中美貿易摩擦,也不是關于胡錦濤主席訪美。而是在2011年1月8日的一篇有關教育的文章,題為“中國母親為何更勝一籌”(”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作者是美籍華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文章講述她如何用中國式教育方法在美國教育她的兩個女兒。她剛出版了一本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就在這篇文章的同一版上,是另一篇關于“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評估結果報告。這個國際項目每三年對世界各地15歲的中學生在閱讀、數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項目進行考試評估。在2010年的評估中,上海市的中學生在三項中均名列全球第一。而美國中學生呢?閱讀排第17名,數學排第31名,自然科學排第23名。可想而知,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給美國人帶來的沖擊,有點像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時的情形。

這篇文章和這本書迅速成為美國主流媒體最受關注和最具争議的話題。“中國虎媽”立刻成為了一個流行詞。其實她所講述的内容,都是我們中國家長教育子女的一般方法:要用功讀書,不要看電視,不要玩電腦遊戲,苦練鋼琴和小提琴,不要碰其他樂器,等等。但它們都是與美國式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馳。不過,她的大女兒獲得了在紐約卡耐基音樂廳演奏鋼琴的殊榮。這說明中國式的教育在一些方面确有長處。中國教育部長說中國教育不必“妄自菲薄”,也許其中有一些道理。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印度的。2009年印度最火爆的電影是“三個傻瓜”(Three Idiots)。這個電影打破了了印度電影的票房記錄。它是一部諷刺印度大學教育制度的喜劇片,講的是印度皇家工學院同寝室的三個大學同學,在以嚴格著稱的印度工學院中,如何挑戰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唱對台戲。印度的教育體制中存在類似于中國的填鴨式教育的問題。但是這部影片大肆抨擊這種教育體制,公開贊揚不循規蹈矩的學生。它既是娛樂片,又具有深度的啟發意義。

我們不要小看印度的高等教育。去年有三所世界級的商學院院長更換。在前後三四個月的時間内,哈佛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和位于法國的INSEAD商學院,都通過全球遴選先後任命了新的院長。無容質疑,這三所都是世界頂級的商學院。有趣的是,這三所商學院新任命的院長全都是印度人,而且都是在印度讀完本科的印度人。據說在哈佛商學院,最後三位院長侯選人當中有兩個是印度人。在哈佛商學院的近兩百名教授中,有二十幾位印度裔教授。但隻有一位中國教授,還不是終身教授。所以在哈佛商學院,未來十年中都不大有可能出中國人院長。

第三個故事是關于猶太人的。猶太人在全世界隻有兩千萬人口,還沒有上海市的人口多(如果加上流動人口的話)。而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就近200人。中國13億人口,至今隻有8位華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而且他們的獲獎工作都不是在中國本土完成的。猶太人不僅在科學上成就非凡,在創業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國NASDAQ上市的公司中,除了美國以外上市最多的國家,就是以色列。

猶太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兩點相似: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我們中國人對教育很重視,投入也很大。但是,我們的教育方法與同樣重視教育的猶太人有所不同。中國學生回到家裡,家長都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據說猶太學生回到家裡,家長卻問:“你今天問了什麼好問題?”前者的落腳點是“學知識”,而後者的側重點是“提問題”。如此不同。

這三個故事都是關于教育的,對我們應該有所啟發。2010年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至今為止是以大取勝。我們的教育特點與我們目前的競争優勢有直接關系。我們的學習能力強,對已有知識掌握快。不僅如此,我們還善于模仿并加以改進,而且有執行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成為從開放中受益最大的國家:正是開放把新的知識傳播過來,而我們則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學會别人的發明和技術,再加上我們的改進,創造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奇迹”。

但是,我們在某些方面的優勢并不能抵消我們在另些方面的劣勢。我們的弱點也十分明顯。我們的教育方法中的靠認真刻苦,靠時間投入,靠死記硬背,靠大量做題,靠反複練習,可以讓考試成績優異,讓鋼琴演奏熟練,讓生産成本降低,但這些都不能替代創新和創造。

我們承認我們仍然大而不強。強從哪裡來?從創造性中來。人的創造性,就與教育有直接關系了。有人會說,創造性不是教出來的。也許。但是不應忘記,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卻可以把原始的創造性扼殺或毀滅。我們一直認為到學校就是學知識,教育者的職責就是傳授知識。這種理念本身可能就是問題。

創造性從哪裡來?我認為有三個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它們都不是“知識”本身,都是超越“知識”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幾年前,有幾位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來到清華與學生座談。當問及什麼是科學家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沒有選擇勤奮、努力、數學基礎,而是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好奇心”。正是牛頓對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感到好奇,才激發他後來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好奇心”是驅動人類發現的原始動力。

第二是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局限于我們已經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蓋整個世界,包括那些将會知道和理解的”。正是愛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喬布斯的想象力,不僅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改變了我們的商業模式、我們的生活方式。

第三是“批判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英語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就是善于對被廣泛接受的結論提出疑問和挑戰,而不是無條件地接受專家和權威的意見。同時,批判性思維又不是對一切命題都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創造性、建設性的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新解釋、作出新判斷。據說去年有幾位來訪的美國大學校長與我國教育界高層領導會見,當被問到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中表現的優缺點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了“基礎知識好,但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

這三個元素是相互關聯的。好奇心是驅動力,推動我們去探尋。依靠想象力,我們拓展思維空間,使探尋超越現實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維讓我們挑戰已有的知識,永遠去尋找新的、更好的答案。

客觀地說,我們的傳統教育文化是考試文化。在這個文化中,這三條不僅是缺乏的,而且是被視為有害的。本來,人的本性中有這三方面的潛能。但是,我們的教育文化把它們扼殺了。需要說明的是,這一問題與具體學科無關,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無論是工科,還是醫科,無論是理論,還是應用,都是一樣的。

創新源于好奇心,創新源于想象力,創新源于批判性思維能力。如果一個人學會了人類的全部知識,但若沒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他也隻能是一個有知識的人,但不可能是一個有創造能力的人。同樣,如果一個國家,教育隻是緻力于灌輸知識,而不注重于培養能力,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那麼,這個國家可以在經濟發展的追趕階段表現出色,但很難進入引領世界的地位。

最後,我要說的是:經濟的競争最終是創新的競争,創新的競争最終是人才的競争,而人才的競争最終是教育的競争。

中國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國經濟的明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