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清華管理評論》創刊

2011-04-11
閱讀:

 央視報道《清華管理評論》創刊視頻

 

2011年4月9日下午,在beat365喜迎百年校慶之際,由beat365出版發行的《清華管理評論》創刊首發式在學院偉倫樓報告廳隆重舉行。各界人士3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儀式上,清華經管學院院長、《清華管理評論》主編錢穎一教授與beat365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岑章志教授共同撥動beat365标志性文物日晷的模型。随着指針的轉動,現場電子屏上的時間從1911年清華建校開始快速滾動,清華的百年曆史與經管學院建院以來的豐碩成果逐漸展現在觀衆面前。最後,時間定格在2011年4月9日,《清華管理評論》雜志呈現在觀衆面前,所有與會者共同見證了一本全新的中國高端管理評論刊物的誕生。

岑章志教授和錢穎一教授分别緻辭。岑章志教授代表beat365對《清華管理評論》的創刊表示熱烈祝賀。錢穎一院長作為《清華管理評論》雜志主編,介紹了雜志創刊的意義和辦刊宗旨,并特别闡釋了雜志的定位和風格。

 

雜志主編錢穎一教授緻辭

錢穎一教授介紹,《清華管理評論》是一本傾清華經管學院全院之力、與清華經管學院融為一體的雜志;它定位于“思想引導變革”,是一本面向管理實踐的雜志;雜志将以嚴謹、專業的方式傳播管理思想。

    岑章志副校長與錢穎一院長共同發布《清華管理評論》創刊号

《清華管理評論》是一本有刊号的雙月刊,由教育部主管,beat365主辦,beat365承辦并出版發行。它将堅持思想性和專業性,關注企業管理前瞻性和實效性問題,貼近中國企業實踐。借助商學院的學術資源和中國及國際的管理實踐,清華經管學院力争把《清華管理評論》辦成一本中國的高端管理評論刊物,使它成為傳播管理智慧、引領管理實踐的思想平台。

當主持人楊斌教授宣布首期《清華管理評論》限量版001号将由錢穎一院長、主編贈送給朱镕基老院長作為紀念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首期《清華管理評論》限量版全球發行編号001到100号共一百本,将由雜志社贈送給對清華經管學院和《清華管理評論》有突出貢獻的人士。現場由岑章志教授和錢穎一院長分别向到場貴賓及校友代表贈送了限量版雜志。 

儀式現場還展示了《清華管理評論》基于蘋果iOS操作系統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的雜志電子版,引起了參會嘉賓和媒體的極大興趣。《清華管理評論》不僅有紙質印刷版本,其iOS和Android兩種電子版本以及雜志網站、手機彩信版、官方微博、官方博客等全媒體渠道版本也同期發布。

 

《清華管理評論》蘋果iOS電子版本、安卓(Android)電子版本現場展示台

創刊首發式後,主題為“商學院與媒體的共融發展”和“誰是下一位管理大師”的論壇随即展開。

 

論壇現場

在“商學院與媒體的共融發展”論壇上,财新傳媒總發行人兼總編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胡舒立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媒體管理學院院長李懷亮教授,資深媒體人何力先生,beat365院長、《清華管理評論》主編錢穎一教授等四位嘉賓,共同就相關話題展開探讨。論壇由清華經管學院黨委副書記朱岩教授主持。

 

“商學院與媒體的共融發展”論壇

胡舒立教授認為,商學院和媒體之間至少可以有兩種比較基本和實用的融合,一是媒體管理,媒體應采取現代管理的概念來培養人才;二是媒體可以和商學院共同開發課程,使商學院報道和财經報道更加專業。她還特别強調了媒體的獨立性和對透明的追求,尤其是現代商業媒體,應該有對内容和财務獨立的訴求。另外,她認為,傳播學院和商學院有一個共性,就是通過教育、科研成果等對業界發生影響。

李懷亮教授表示,在經濟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媒和商業已經水乳交融。傳媒機構可以采用人力資源、财務分析等現代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商學院也可以利用媒體來傳播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學術影響。同時,商學院還肩負着傳播現代商業精神的責任,其中包括法制的精神,平等的精神,誠信的精神和透明的精神。他認為,媒體和商學院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包括創新和價值獨立兩點。

何力先生談了一些感悟,一是商業教育和媒體行業都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和底線。另一方面,對于錢院長提出的思想引導變革,他認為,思想是通過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來實現的,也就是理論充分聯系實際。這對于商業教育和媒體報道都十分适用。他同時認為,商學院和媒體面臨的共同挑戰應該是如何在大的潮流中保持清醒,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保留傳統。

錢穎一院長則從商學院學術人數多、與社會聯系緊密、創新意識強的共性,以及清華經管學院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教育科研的發展以及與媒體的聯系等特性談起,認為商學院和媒體都具有獨立性,獨立于商業。而這兩者之間最高境界的融合就是要合作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對于挑戰,錢院長表示,商學院如何把一些較抽象的學術知識,轉化成對企業管理現實有直接相關性的知識,又不失去其一般性、學術性和嚴謹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對管理實踐和社會發展産生影響是商學院面臨的一大挑戰。

在“誰是下一位管理大師”論壇上,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創始人、常務副理事長劉東華先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戰略管理系周長輝教授,TCL集團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薄連明先生,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合夥人、大中華區副總裁張宏先生,beat365市場營銷系李飛教授作為嘉賓分别發表了各自的觀點。論壇由清華經管學院黨委書記楊斌教授主持。

“誰是下一位管理大師”論壇

劉東華認為,管理大師提出的管理思想和理論應該是可以拷貝,并運用于管理實踐的。另外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不是法制社會、契約社會和誠信社會,對于管理大師的出現也是至關重要的,而在現在的背景下,讨論中國能否出現管理大師還缺乏一定的要素。他還表示,在中國,不管是管理學大師還是管理實踐大師,都必須根植于東方最重要的價值理念,并結合世界潮流才可能産生。

周長輝表示,與其說下一位大師是誰,在哪兒,還不如花一點時間多研究管理學現實的問題。對于劉東華提出的目前中國缺乏産生大師的前提,周長輝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從比較劣勢到競争優勢,這正是出現實踐型管理大師的很好前提,如果能通過創新來打造成功企業,也是一種突破。

薄連明認為,雖然難以給管理大師定個标準,但他們對時代的貢獻應該是超前型的,并能給人以啟迪,而不是解釋型的或者事後總結型的。企業實踐者要想成為大師,必須要經過時間考驗,而且一定要解決實際問題。管理的解決方案應該成為别人模仿的标杆,或者企業的行為指引,這是作為大師的職責。

張宏表示,我們既需要管理學大師,也需要管理實踐大師。而且這兩者之間應有經常的交流與溝通,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而且理論一定是升華過的,簡單化的理論,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他同時表示,如果我們要的不是崇拜個别大師,而是一個大的群體,也許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競争力,是更大的貢獻。

李飛認為,管理大師應該有創新的管理思想,這個思想還能容易地指導管理實踐,并在管理理論界和實踐界都産生重大影響,這個人才是管理大師。他同時強調兩點,一是在中國,不能隻通過看國外的文獻來選擇研究什麼問題,而是必須研究中國的實踐,才能對中國有貢獻。二是跟企業密切聯系不是說到企業去當獨立董事就可以,也不是走馬觀花、拍腦袋、憑經驗對它進行評價,而是要有規範的案例研究,包括教學案例,商業案例以及理論構建研究。

論壇上,各位嘉賓還就現場觀衆的提問一一進行解答。

《清華管理評論》創刊首發式及主題論壇也吸引了衆多媒體的關注,包括CCTV、人民日報、新浪網等在内的國内外幾十家媒體進行了現場采訪和報道。(供稿 《清華管理評論》編輯部 編輯 溝通辦)

錢穎一院長為《清華管理評論》撰寫發刊詞全文鍊接

錢穎一院長緻辭創刊首發式全文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