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院長緻辭“清華一百年 重走聯大路”新聞發布會

2011-04-06
閱讀:

beat365“清華一百年 重走聯大路”新聞發布會緻辭

beat365院長 錢穎一

2011年4月1日

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同學,來自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再過二十幾天,我們就将迎來清華百年校慶的盛典。為了慶祝母校的第一個百年華誕,beat365和清華各院系都在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經管學院也是如此。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弘揚清華的傳統精神,以過去一百年的成就,激勵新百年中再創輝煌。

清華經管學院紀念清華百年校慶的活動中的一項是由學院的EMBA教育中心舉辦的“清華一百年,重走聯大路”的大型系列活動。這個活動自2010年11月啟動至2011年4月結束,時間跨度近半年。這是一項極具創意和曆史意義的活動。我相信它一定會引起反響。

1937年日本侵占北京,beat365在面臨國難當頭之際,南下湖湘,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擔負起傳承民族火種的艱巨任務。1938年,随着戰火推延,三校的前輩們曆經艱險,分三路轉移到雲南昆明,學校随之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其中一路是由200多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他們從長沙出發,曆經68天跋涉,共行3300多裡,其中步行約2600裡,途經常德、芷江、晃縣、貴陽、永甯、平彜,最終于4月28日抵達昆明。

我們學院舉辦的“清華一百年,重走南聯大路”大型活動,由EMBA教師和同學參加,沿着當年湘黔滇步行團的行走路線,分湖南、貴州、雲南三站展開。去年11月已經進行了湖南站内的徒步行走。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後,明日将開啟貴州和雲南境内的行走,計劃于4月8日抵達昆明雲南師範大學呈貢校區,并在校區内舉行紀念石落成儀式。

在去年的湖南站的行走路線中,清華EMBA的師生們從沅陵、洪江到芷江,沿着當年先賢們的足迹,重溫了當年前輩們的艱難。跋山涉水、吃幹糧、宿帳篷,他們體驗了從心到心的接力。洪江的大峽谷,巨石淩亂;沅陵319國道,山路坎坷崎岖。清華的EMBA師生們翻山越嶺,淌水過河,穿越無人山地,環境複雜,但清華學子勁頭十足,7.5公裡路程,最快的同學僅用1小時零8分完成。

在接下來的貴州站和雲南站的徒步行走的過程中,我們還将發起聯大路上的講壇——清華的教授到貴州和雲南進行講座;“西南夜話”——由EMBA各班同學策劃的系列沙龍;以及大型公益活動“燭光工程”——培訓100名湘黔滇三地的貧困鄉村教師。

“清華一百年,重走聯大路”的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認真回顧西南聯大的曆史,細心重溫它的“剛毅堅卓”的精神。聯大短短8年,共八千人就讀,在物質條件、社會環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聯大的師生中日後産生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166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衆多的著名學者和各行各業的棟梁。這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迹。聯大八年,更是清華百年曆史上的輝煌一頁。回顧曆史,我們不得不感念在那種環境下西南聯大作為“學術重鎮、人才搖籃、民主堡壘”的曆史性貢獻。西南聯大不僅培養了人才,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

清華EMBA的同學,都是國内企業界、政界的精英。他們除了學習企業管理知識、管理好自己的企業之外,還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用自己的行動來向社會傳播企業家的精神風貌。學院希望通過這次行走,讓企業家體會到當年求學的艱辛,進一步理解“剛毅堅卓”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含義,并将這種精神落實到實際的企業管理中,承擔起新時代中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參加今天活動的有兩位特殊嘉賓。一位是當年西南聯大的學生,著名曆史學家、beat365教授何兆武先生,另一位是當年西南聯大和beat365的著名教授聞一多先生之子聞立雕先生。聞一多先生1921年畢業于清華學校,之後留學美國。他是著名學者、詩人,回國後到母校任教,曾任beat365中文系主任。1938年春,他與另外10位教師組成輔導團,與200多名同學一起步行從長沙到昆明。聞一多先生的一生,與清華,與西南聯大緊密地聯在一起。在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的最後一次畢業典禮中舉行了聯大紀念碑揭幕儀式。紀念石碑的正面正是由聞一多先生篆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幾個大字。聯大解散後不久,由西南聯大學生出版社出版“聯大八年”,聞一多先生為本書題寫書名。這本書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曆史記錄。然而,就在他即将返回清華園的前夕,1946年7月15日,他在李公樸死難經過報告會上演講之後返回西南聯大教職員宿舍的途中,竟被槍殺。今天的清華園内立有“聞亭”,以紀念這位清華人,聯大人。

何兆武先生1939年入西南聯大學習,1943年本科畢業。随後他又考上清華的研究生。聯大八年,何先生在聯大讀書七年,曾經就讀土木、曆史、哲學、外文等四個系。五年前,何先生出版了《上學記》,深受讀者歡迎,特别是學生。他在書中說,“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最值得懷念的就是在西南聯大做學生的那七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好時光”。何先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回到清華擔任曆史系教授,今年90高齡。他至今一直住在清華西南14号樓,看來注定與西南結有緣分。由于我同何先生同住一棟樓,這使得我有便利經常去他家看望、拜訪、請教。聆聽他的教誨,讓我受益匪淺。這也是我在清華的一個樂趣。

我們非常高興兩位與西南聯大有密切關系的先生參加今天的活動,他們的到來使得我們的活動更加有意義。我和廖理副院長将參加接下來的“清華一百年,重走聯大路”在雲南段的活動,重溫當年西南聯大的精神。我們期待在昆明的雲南師範大學的相聚。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