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記“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

2011-04-15
閱讀:

清華經管學院為了創造有利于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特别挑選一小部分本科大三、大四同學為他們開設了三個方向的“優秀人才培養計劃”。每年每一個方向的學生不超過15人。這個計劃從2009年秋季學期在2007級學生中開始實施,第一批學生即将畢業。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的三個方向是,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優秀創業人才培養計劃、以及優秀人才領導力培養計劃。

在經管學院的一間讨論室内,一位學生正在侃侃而談他對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A. Michael Spence)的獲獎論文《勞動力市場信号》的理解。認真傾聽的,有十幾位同學,還有這門課的指導教師之一,清華經管學院金融系何平教授。

這是“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中的一門課,從2009-2010學年開始正式實施。培養對象是有意向并有潛力進行學術研究的三年級本科生。

“清華經管學院近幾年招的學生,可說是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但是這并不意味着他們知道研究和學術是怎麼一回事。”該課程的另一位指導教師、清華經管學院經濟系李宏彬教授說。他認為這是由于現有教學體制太“偏灌輸,輕思考”所緻。“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的推出,就是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給學生一個了解學術的機會,也啟動他們獨立研究的能力,培育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何平教授更生動地把這門計劃比喻成“領跑”:“我們希望通過這門課,讓學生了解學術研究的基本要素,讓他們自己判斷是否合适。讓他們親身做一個項目,(老師)領跑一下,帶一下”。兩位教授表示:“優秀學術人才計劃”的推出,在國内外很難找到現成的借鑒。從選拔标準到課程設計,都需要在探索中前行。

有意參加“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的學生需遞交簡曆和成績單報名。然而,最終入選的關鍵,在于能否通過指導教師的面試。面試的考核點,主要在于學生的邏輯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都是研究者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雖然學習成績和學術能力有一定關聯,兩位教授還是認為,學習成績在選拔标準中“相對次要”。都有過在海外頂尖名校留學經曆的兩位教授,坦誠中國學生愛上課,愛考試,但到了真正做研究的時候,往往會發懵。“當然,現在會好些”。

與其培養目的相一緻,“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采取“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方式,由課上經典論文閱讀和課下學術論文寫作兩個主要環節構成。

經典論文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學術“品味”。有品味,才能有一流的研究者。“看看經典論文的創意在哪裡,又怎麼從邏輯上來證明”,李宏彬教授說:“下一步就是學生找一個自己想做的題目”。在老師一對一的輔導下,學生明确和細化自己的研究課題,設計并執行研究方案,最終寫出學術小論文,并為發展成畢業論文打下基礎。

“這個計劃,就是要讓想并且合适走學術道路的人更加堅定地走下去;不合适的盡早退出”。何平教授說。因此,他也會有意識的告訴學生,學術研究的生活是怎樣,應該秉持怎樣的道德準則,又能得到怎樣的物質利益。

何平教授談到,為确保課程質量,每一年規模被控制在15人,他歡迎沒有被錄取的學生來旁聽這門課,“如果願意,課堂開放”。

參加這一計劃的2007級同學的表述或許能說明問題。經74班孫昶說,申請國外學校的時候他會告訴對方,自己參加過優秀學術人才培養計劃,而其中他參與的研究、研究的方法和成果都展現了他對學術的熱情和理解。經73班吳羽菲則說,這個計劃讓她堅定了走學術之路的決心。(供稿溝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