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這樣的課堂,每堂課都圍繞一個有争論的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從拆遷、人肉搜索、反壟斷法到勞動者權利保障與經濟增長的悖論……課前你需要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課上你與同學唇槍舌劍,引導讨論的老師猛不丁抛出一個犀利問題将你逼至死角。就在這樣铿锵奔突的思想激蕩中,你感受到“妙不可言”的思考樂趣。這,就是清華經管學院于2010-2011學年春季學期推出的十二門新生研讨課中的一門:白重恩教授開設的《經濟、法律與社會》。其餘的十一門課程,主題各異,從廣告透視、市場營銷、技術創新戰略、房地産、信息價值與管理、資本與市場案例、财務、企業家與企業成長,到全球化、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
這是繼2009-2010學年春季學期之後,清華經管學院再次開設本科新生研讨課,并把它作為大一學生的必修課。清華經管學院主管本科教學的副院長白重恩教授介紹說,新生研讨課是學院新本科培養方案的重要一環。給大一新生開設這樣的小班研讨,是為了讓學生盡快從中小學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走出來。他用三句話概括新生專題研讨課的教學原則:促使學生思考複雜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提升學生表達思考的能力。
與beat365在2003年推出的新生研讨課不同,清華經管學院新生研讨課被特别界定為“必修”。經管學院大一學生可以在十二門課中選擇,但必須選擇一門。而且這十二門課全部由經管學院的教師講授。它們很少是關于學科前沿領域和基本知識的,而是側重于通過課堂讨論、案例分析、項目實踐等多種形式培育思辨能力和溝通能力,“軟”内容多,“硬”内容少。
例如,由企業戰略與政策系李東紅教授講授的“優秀企業家與卓越企業的成長”,結合優秀企業家與其企業的發展曆程,引導學生探索企業家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探讨企業家的個人特質、思索他們的成功、挫折、曆史貢獻或局限。
在本學期的課程中,李東紅教授選擇了七家各具特色的中外企業及其領導人,作為七次課程的案例分析基礎:其中國際案例包括GE(傑克·韋爾奇)、蘋果(喬布斯)、索尼(盛田昭夫);國内案例則包括在改革開放後創立并成長為基礎化工領域龍頭企業的中國化工(任建新)、管理表現卓越的聯想(柳傳志)、國際拓展與研發競争力雄厚的華為(任正非)、以及崛起迅速的全球行業領袖振華重工(管彤賢)。案例由課下閱讀材料的形式呈現,一般從企業家創立公司或擔任領導人開始,縱貫其創業全過程。課堂上,李東紅教授還截取了一些視頻資料,讓學生建立起對企業家的直觀感性認識。
李東紅教授說,他這門新生研讨課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分析工具,沒有框架。更專業性的課程可能從基本概念入手,給學生一些分析工具,然後讓他們用這些工具剖析案例。但是新生研讨課不要求專業性的深入分析,而是以發散性的感性認識為目的。他希望學生經過讨論,在鍛煉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之餘,能對優秀企業的運作方式有一些感性認識,了解一些優秀企業家的特點,建立他們對商業的“感覺”。
本科新生剛從高中升入大學,一開始在課堂上參與程度不高。但是幾次課後,學生們便能漸漸适應讨論課的形式,開始積極發言,甚至需要授課人壓縮點評時間,為他們留出更多表達空間。
選擇該課程的齊越同學說:“我選這門課,一來是因為創業方向的課程對自己将來可能會有幫助;二來是想建立一些對領導力的理解。”齊越覺得,研讨課的形式讓自己有更多的表達機會,同時能接觸到不同同學的觀點。另外,這門課閱讀資料比較豐富,還有一些名人自傳等擴展閱讀,感覺比較新鮮;獨立或合作完成案例備忘錄的形式也很特别。
新生研讨課的教學成本高昂。“一門兩學分的課,本來一個老師教就可以,但現在需要十二個老師教……老師的投入也很大”,白重恩教授說。即使是海外的頂級名校,也不是每個學校都能提供這樣的課程。“哈佛有,叫 Freshman Seminar,但也隻是全校一半的本科生選。”白重恩教授說:“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在選題上考慮了國情和師資配置。”(供稿:溝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