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錢穎一院長在中國暨清華MBA教育二十周年紀念會及論壇上的主題發言

2011-05-23
閱讀:

中國MBA教育的新征程

——在中國暨清華MBA教育二十周年紀念會及論壇上的主題發言

錢穎一

2011年5月21日

尊敬的各位兄弟院校的同仁、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beat365,非常歡迎大家從各地前來參加由清華經管學院舉辦的“中國暨清華MBA教育二十周年紀念會及論壇”的活動,特别是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在beat365慶祝百年校慶的日子裡。事實上,這個活動也是我們學院慶祝清華百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

二十年前的1991年,中國的9所大學獲準試辦MBA學位教育,那年不到100名學生入學。beat365是這9所大學之一。那年是鄧小平“南巡”的前一年。

今非昔比。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越居世界第二。中國的企業中也有數十進入世界500強。伴随經濟的崛起,中國的商學院和MBA教育也為世界所矚目。目前已經有國内有236所大學舉辦MBA學位教育,2010年錄取MBA學生超過3萬5千名。在這些商學院中,已經有若幹所獲得了AACSB和EQUIS的國際認證。與此同時,國内商學院與海外商學院的合作日益密切。一些海外商學院在中國設立了中心,有的甚至開始在建校園。

剛才,趙純均教授對中國MBA教育的第一個二十年做了系統的回顧。二十年間從無到有,中國的MBA教育已經成為國内各專業碩士學位教育中最有影響、最受關注的一個。

今天,當我們紀念中國MBA教育二十周年的時候,一方面,我們慶祝過去的成績,另一方面,我們更要思考中國MBA教育未來新征程上的挑戰。我想在今天的發言中談一談有關面臨新挑戰的兩個内容:一是近年來清華MBA教育改革的曆程,二是在我們看來中國MBA教育新征程中的三個要素。如果說前者是講我們做了什麼,那麼後者就是講我們在想什麼。

一、清華MBA教育改革的曆程

從1991年試點MBA教育開始,清華經管學院在中國的MBA教育上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這不僅是因為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設在清華,而是因為我們一直努力在率先思考,先一步行動。這一勢頭在2007年達到了一個高潮,它的标志性事件是在2007年4月,清華經管學院在國内的商學院中率先獲得了國際頂尖管理教育認證機構AACSB的認證。

也正是在那時,我們學院為自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具體地說是從2007年的夏天開始,我們着手思考、研究、設計、并随後實施清華MBA教育改革,至今已經四年時間。這其中的四年我們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方案設計。為了方案設計,我們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這其中分為三個步驟。步驟一是背景調查,時間是從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我們深入了解國外商學院最新改革動态,舉辦了院内教師研讨會,充分聽取教師和MBA教育中心的分析和意見。步驟二是針對學院的MBA項目的調查研究,時間是從2008年4月至5月。為此學院在2008年4月成立了MBA教育改革研究小組,成員包括教師、職員、學生、校友。這個小組舉辦多場學生、校友、雇主座談會,聽取對現有MBA培養方案的意見,以及對新培養方案的建議。步驟三是起草和通過新的MBA課程體系,時間是2008年6月至7月。這中間經過了多個程序,包括院務會、系主任會、全體教師會等。由此可見,新版清華MBA課程方案的框架體系是在認真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并且取得高度共識後的産物。在2009年12月和2010年6月,我分别在武漢和上海由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組織的MBA培養學院院長會議上介紹過新版清華MBA課程方案内容,我就不再重複。

第二階段是課程試點。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們選擇了一些“軟技能”課程進行試點,比如“領導與團隊”、“管理導論”、“職業發展規劃”等。同時,我們也試點了新課程“整合實踐項目”中的一個方向,即信息方向,共有六位教師參與上課,完成了六個實際項目。通過這些課程的試點,我們及時發現問題,為下一階段的全面實施積累了經驗。

第三階段是全面實施。從2009年秋季學期入學的MBA學生開始,我們在所有班—國際班、全時班、在職班—中實施新版MBA課程。2009級國際班和全時班的學生即将在一個月後畢業,他們是我們實行新版MBA課程之後的第一屆畢業生。所以我們的新版課程已經走了一個完整的周期。我們在2009級課程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疏理,從2010年秋季開始,将一些“軟技能”課程調整合并,更加完善了“管理思維與溝通”、“領導力開發與組織行為”、“中國與世界經濟”、“中國制度環境與商法”、“倫理與企業責任”、“全球化企業的管理”等課程。

第四階段是招生改革。2010年7月,我們學院在MBA課程改革的基礎之上,正式推出MBA招生改革。招生改革有兩個核心内容:一是在錄取标準上,實行“綜合素養考評”。它改過去“筆試面試并重”的錄取标準,為以考察綜合素養為主,筆試為輔的标準。二是在錄取方式上,實行“提前條件錄取”。在全國聯考之前,我們評審申請材料并組織面試,決定“條件錄取”資格。獲得條件錄取資格的考生,隻需通過全國聯考的國家線即可獲得入學資格。以新的招生方法錄取的學生即将在今年九月份入學。這次招生錄取在學院招收名額擴大、學費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不僅報名與招生名額比率繼續持高,而且衡量被錄考生質量的綜合指标明顯改善,比如各項目間的年齡結構更趨合理,平均薪酬和平均下屬人數等都大幅提高。

過去的這四年,經過從思考到行動,從試點到推廣,從課程到招生的各個環節,清華經管學院的MBA教育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已經确定了新的MBA教育的整體框架。雖然我們還将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但基本的輪廓已經确立。這就是我向大家報告的我們做了些什麼。

二、中國MBA教育新征程中的三個要素

我們進行的MBA教育改革是面向未來的,是為MBA教育新征程做準備的。我們可能是率先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不僅是清華,國内一些院校也都在行動。各院校的MBA教育改革都有自己的特點。同時,這其中也有不少共同點。究竟哪些是中國MBA教育新征程中可以被共同認可的、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呢?這正是我們在思考的問題。

基于清華經管學院這四年的改革曆程,也基于我們考察國外頂尖商學院近年來MBA教育改革的經驗,以及觀察國内商學院的改革動向,我想在這裡提出三個關鍵要素,我以為它們是在中國MBA教育新征程中一定會成為倍受關注的關鍵詞。這三個要素分别是“領導力”(Leadership)、“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和“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這三個要素都具有時代的特征和代表發展的趨勢。

第一個要素是領導力。一百年前,當MBA教育剛剛創立的時候,MBA就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那時提供MBA教育的學院多數叫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也就是商學院。雖然MBA一直沿用到現在,但是在後來新成立的MBA學院中,多數已經用了School of Management,即“管理學院”了,比如MIT的斯隆管理學院,UCSD的Rady管理學院。在我國,更是以叫“管理學院”的為多。從“Business”(商業),到“Management”(管理),反映了在過去一百年中,“管理”這一概念變得比“商業”這一概念更為核心。即使是仍然使用“商學院”的學院,課程的設計上也明顯地向“管理”傾斜。

今天,我們正在經曆又一次的變革,那就是從“Management”向“Leadership”的轉變,即從“管理”向“領導力”的轉變。盡管我們不知道是否将來新建立的從事MBA教育的學院不再叫School of Management(“管理學院”),而改稱School of Leadership(“領導力學院”),但是我們可以确信,有關“領導力”的教育内容必将超越“商業”和“管理”的内容,成為MBA教育中更為核心的教學内容。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Peter Drucker)曾經說過,“Management is doing things right; leadership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他的意思是:管理是“把事情做對”,而領導力是“做對的事情”。這是對管理與領導力之間差别的一種解讀。類似地,在“管理者”和“領導者”之間,也有着相似的差别。領導力或領導者不是指職位的高低,也不取決于組織的大小。領導力的意義在于領導者帶來的影響和不同,英文叫make a difference。

當我們在設計新版MBA的時候,當我們在大量增加“軟技能”課程的時候,我們意識到,我們已經超越了通常意義下的“管理”技能,而是進入了“領導力”開發的領域。雖然我們不能說“領導力”會取代“管理”,但是,對領導力教育的關注和以培養未來領導者為使命,将成為MBA教育新征程中的核心内容。

第二個要素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也叫創業精神,它的英文是“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精神是一種時常以新方式重新整合資源以提高生産力的态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領導者、管理者、甚至創業者都具有企業家精神。另一方面,企業家精神也并不局限于創業企業或民營企業,已有企業,包括改革的國有企業中也會有企業家精神。

講到企業家精神,我們就想到上個世紀的偉大的經濟學家,也是奧地利出生的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熊彼特是最早論述企業家精神的經濟學家。他認為,市場經濟長期活力的根本在于創新,而創新則來源于企業家精神。他第一次使用了“創造性毀滅”這個詞,用以描述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他擔憂日益增強的官僚體制會扼殺企業家精神,窒息市場經濟的活力。幸運的是,今天,企業家精神仍然幸存。但是他所擔憂的官僚體制扼殺企業家精神的現象确實比比皆是。

有意思的是,作為最早研究企業家精神的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影響在他去世之後才逐漸變大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佛大學前任校長,美國前任财政部長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薩莫斯先生曾經說過,熊彼特很可能是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如果說我們不很清楚21世紀究竟是亞洲的世紀還是拉美的的世紀還是其他什麼地區的世紀,我們可以更有理由相信,21世紀是創新、創業、和企業家精神的世紀。

企業家精神在當今中國尤其重要,是因為我們的環境并不有利于它的成長。雖然我們強調創新,但是我們更強調技術,更相信政府。當我們驚歎蘋果公司的技術創新時,我們不能忘記它背後的喬布斯的企業家精神。特别是在目前政府主導創新的環境中,企業家精神更容易被忽視。所以,在我們的MBA教育的新征程中,我們要花更多的精力來關注和弘揚企業家精神。

第三個要素是體驗式學習。它有時也叫“從行動中學習”(Action Learning)。如果說在過去,MBA教育是以教師講授和案例教學為主要的教育方法的話,那麼,在MBA教育的新征程中,“體驗式學習”則将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過去的一百年中,從教師講授到案例教學已經是一個重大的教學方法的變化。不過案例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盡管它比教師講授具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和互動。而“體驗式學習”就是一次更大的教學方法的變革了。它是一種在進行真實的項目的過程中的學習方法,所以它已經不是課堂教學了。

“體驗式學習”在醫學院是必須的教育環節,在那裡,它叫做臨床實習。沒有經過臨床實習的醫學院學生是不能行醫的。但是,在我們目前的管理教育中,沒有經過體驗式學習的MBA學生也照樣可以畢業。相反地,在目前中國,不寫論文的學生卻不能畢業。這對于職業導向的MBA教育來說,是頗具諷刺意味的。我預測這種情況必然會改變,“體驗式學習”,而不是論文寫作,将成為所有MBA學生的必要教育環節。

在清華的新版MBA課程體系中,一個重大創新就是新開設的“整合實踐項目”,英文叫做“Integrative Practical Projects”,簡稱IPP。我們把它叫做“項目”,不叫“課程”,就是想突出“體驗”。而且在前面加上“整合”一詞,也是想突出體驗式學習與書本學習的不同之處,還在于書本學習往往是分學科的,而現實中的實際項目往往需要整合各學科的知識。

“體驗式學習”正在成為MBA教學中的一個潮流。比如,哈佛商學院在今年剛剛公布的MBA課程改革計劃中,它是一個重要部分。這很說明問題,因為哈佛商學院開創案例教學,視案例教學為生命,即使是它,現在也開始了另一種教學方式,足以說明“體驗式學習”的力量。

但是,這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新的學習方式。它不僅要投入大量資源,而且也改變我們長期習慣的傳統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在中國,我們習慣于書本知識的傳授,注重定量技能的學習,但并不擅長在實踐中系統地學習。所以,我們在MBA教育的新征程中,将額外地注重“體驗式學習”。

綜上所述,在我看來,以上的這三個要素,“領導力”、“企業家精神”、和“體驗式學習”,應該是中國MBA教育新征程上的最會被廣泛認可的、重要的三大要素。不僅如此,它們也會是全球MBA教育中的共同要素。我相信在未來,我們的每一所培養MBA的學院,都将長期地圍繞這三個要素不僅展開讨論,而且探讨實踐。因為我相信,它們是未來MBA教育中的新的生命力。

如果說在二十年前,中國的MBA教育是從零開始,急起直追世界領先的MBA教育的話,那麼我們今天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雖然我們同世界一流的MBA教育之間仍然有不小的距離—在這一點我們仍然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過,我們應該看到,從今天開始的未來的MBA教育征程中,我們同那些世界一流的商學院已經站在了同一平台上。比如,我們同世界上的其他商學院幾乎在同時注意到了這三個要素,我們與它們正在進行着相類似的思考和規劃。接下來,就要看誰能做得更好了。

各位同仁,各位來賓:

今天,來自國内一百多家MBA培養學院,包括全部的18所試點院校的老師們相聚在清華經管學院。我們借紀念中國MBA教育20周年的機會,一起來回顧過去20年走過的曆程,同時展望未來的更加偉大的征程。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我們在20年後再次來清華相聚時,不僅中國的經濟将有新的飛躍,中國的MBA教育也将有新的飛躍。

而今天在座的所有老師們,都将是中國MBA教育新征程上的直接推動者。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