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來到了beat365經管學院本科生課程“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本學期第十二次課的課堂,為在場師生帶來了生動而深刻的一課。
“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課程首位嘉賓講師
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主要研究的領域是政治哲學,并以共同體主義觀點著稱。他最廣為人知的,是在哈佛大學教授二十年的“正義”課。這門課面向本科生,是哈佛大學參與度最高的課程之一,已經有一萬五千名學生參與其中。課上,邁克爾?桑德爾教授從道德與倫理困境等話題入手,引學生發散讨論。這門課也是哈佛大學首門線上開放課,上線後在世界範圍内廣受好評。

邁克爾?桑德爾教授授課
“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這門課是由楊斌教授于2002年開創的一門本科生課程。從9字班本科生起,這門課與西方文明、中國文明和中外藝術史一起構成清華經管學院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組。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在課前的緻辭中提到,這門課程是經管學院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養同學們的批判性思維,引起大家對道德問題的思考。這是課程第一次引進嘉賓講師。
錢穎一院長說:“這門課邁出了勇敢的,曆史性的一步。我相信這門課程在中國大學中史無前例。它是學院本科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這不僅是一堂課,更引領着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錢穎一院長緻辭
忠誠的美德與普遍道德準則:如何抉擇?
這次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整堂課主要圍繞着“對自己所處群體的忠誠與其中的道德選擇”而展開,主要讨論忠誠這一美德與道德準則沖突時人們應何去何從。其授課方式與其在哈佛的教學方式相似:不斷地向學生抛出問題、讓大家做出選擇并追問選擇背後的動機。教授和在場的學生有着良好的互動,同學們也從這些問答和思辨中獲益良多。
本堂課的讨論話題從對家人的忠誠和可能面臨的道德困境開始。甫一開始,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便舉了一個美國政治家、教育家威廉?鮑哲袒護殺人兇手兄弟的事例,向同學們問道:“如果你的親兄弟是一個殺人兇手,你會不會告發他?為什麼?”在場同學積極表達各自不同的觀點,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也針對每個同學的回答,不斷抛出更深入的問題,同時他還會讓意見不同的同學起立辯論。話題雖然嚴肅,但桑德爾教授幽默風趣的表達不時引起整場笑聲。
桑德爾教授與同學互動
不待得出結論,邁克爾?桑德爾教授便話鋒一轉。“如果這個兄弟沒有殺人,隻是在入學考試時作弊,你會不會揭發他?”情境的變化使部分同學“倒戈”,認為自己會揭發殺人罪,但願意維護家庭成員,不會揭發危害較小的作弊行為。
讨論完對家人的忠誠後,桑德爾教授又繼續将話題推進到對公司的忠誠、對學校的忠誠,最後還讨論了對于國家的忠誠。“為什麼對國家忠誠是一種道德的行為?”“愛國主義到底是獨立的還是衍生的?”這些問題都引起了在場同學的沉思。這些不同的群體中不同的道德選擇也引發了大家對個人與所屬群體的關系,以及相關選擇道德正當性的審視。
最後,桑德爾教授總結道:對特定群體的忠誠和普遍道德準則發生沖突時,回應方式的不同源于你如何界定忠誠,是獨立的忠誠(independent loyalty)還是衍生的忠誠(derivative loyalty)。更深層的原則性分歧在于:人怎樣為人?怎樣作為道德載體存在?我們可以認為,我們首先是個人,其次是所屬群體的成員。在此意義上,我們的所有義務來自于自願締結的契約的選擇。或者,我們是被我們的家庭、社區、國家所建構的個人。作為個體,我們有所選擇;作為生活環境與背景建構的道德載體,我們亦有所選擇。這兩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我們。
組建全球道德課堂,塑造世界公共話語
“有了beat365這門課,我們在短時間内的成就已經遠遠超過我的想像。”課程結尾時,桑德爾教授說。然而,相比現狀,他還有更大的“野心”。

課堂氣氛輕松活潑
他說,“正義”課的上線隻是第一步。他很歡迎世界各地的學生借鑒類似的話題、材料與教案,根據本國情況加以調整,繼而就道德倫理問題展開深入讨論。下一步,他希望世界各地的學生能以現有讨論所得為基礎,組建一個全球課堂,借助技術支持跨越地區局限,讨論道德與正義等話題。
“如果能夠如此,我們面臨的将不僅是本科教育的曆史性時刻。也許我們能夠為全球範圍内公共話語的塑造提供嶄新的可能。在國際政治與外交的曆史上,這類全球公共話語至今前所未見。”邁克爾?桑德爾教授說。(供稿溝通辦)
錢穎一院長緻辭全文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