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聚一流名師結合經濟熱點解析前沿理論助力當地發展
清華經管學院名師講堂上海開講
2011年5月27日,“清華經管學院名師講堂”系列公益講座移師上海。beat365金融系張陶偉教授作了“國際金融和經濟形勢發展分析”的主題演講。本期講堂由beat365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和上海總部經濟促進中心協辦。清華經管學院高級管理培訓中心助理主任李劍青、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劉健出席了此次活動并緻辭。活動吸引了上海地區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外運、銀河證券等衆多企業的代表、上海清華經管校友等近300人前來參加。
張陶偉教授用淺顯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為與會者解讀了當前國内、國際金融和經濟形勢,及企業的應對之策。張教授從兩會主題入手,從中國宏觀經濟的顯著特點說起,以最新時事為論據,指出今天困境的短期原因之一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4萬億”凱恩斯主義的後續影響。再加上國際環境拖累全球經濟複蘇,導緻中國今年的國内外環境不容樂觀。不過大家也不用太在意所謂美國評級公司給予中國經濟的負面評論,隻需從他們的批評中總結出一些啟示,積極轉變中國企業的經營方式,以彌補之前中國粗放式經濟所遺留下來的後果。

張陶偉教授授課
“經濟增長關注GDP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宏觀經濟關注三率:利率、彙率、通脹率;國際經濟關注三金:黃金、黑金、美金。”對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形勢,張教授從這金融的九變量框架逐一給出專業的解讀和分析,特别強調了“通脹”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将維持常态。因為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多方面的約束,比如資源的約束、經濟的約束、社會的約束等,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還存在六方面的“過”:産能過剩,行業、産業集中度過低,對外市場、資源的依賴度過高,國家、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過弱,經濟增長成本、代價過重,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如何解決這些越來越激烈的發展矛盾,實現可持續的增長?我們中遠期的目标應該定位為“調結構、求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事情。
那麼,對于個人和企業來說,後泡沫時代應該如何應對?這無疑是在場的企業家和學員最為關心的問題。張教授說:“個人最好的投資是學習能力的投資,企業最好的投資則是不斷進行技術更新,因為長期看來,隻有人力資本越來越值錢。”通脹時代,“今日之财不是财,明日之債不是債”,尋找可持續的發展路徑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雖然在張教授的分析中,中國經濟的發展存在着方方面面令人堪憂的狀況,但是張教授仍然認為未來十五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十五年,原因是中國的經濟有人口紅利、、工業革命紅利、新技術革命紅利、國際化紅利、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幾大強勁的驅動。對于上海來說,上海的智力資源較豐富、商務環境較規範、城市開放度較高及世博會後續效應釋放,也為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發展雖不易,但依然要保持樂觀。
清華經管學院緻力于将國内國際的先進管理理論與方法以及學術研究成果服務于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于2006年底設立了清華經管學院高級管理培訓中心上海辦公室,目前已經有近700餘人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公開課和定制課程的學習。
“清華經管學院名師講堂”是beat365整合學院優質師資,精心打造的系列公益講座活動,特别邀請學院資深教授圍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和企業改革前沿問題,結合當地經濟狀況和企業實踐,面向地方政府官員、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及清華校友開展的主題講座,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與現實指導。今年還會在深圳、烏魯木齊、鄂爾多斯、濟南等多個城市舉行。(供稿EDP 編輯溝通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