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清華經管學院博士項目的開學典禮,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時刻。這是我們學院的曆史上第一次舉行單獨的博士生開學典禮,也是學院第一次舉辦以八個博士項目為單位的開學典禮。今年錄取的博士研究生共69人,包括港澳台學生3人。這其中經濟學門類30人,管理學門類39人。同學們都是這一曆史時刻的見證者。我願意借此機會,代表beat365對各位博士新生表示真誠的歡迎。我要向同學們表示祝賀,祝賀你們成為清華新百年的第一屆博士生,祝賀你們成為清華經管學院博士項目重大改革後的第一屆博士生。
在我們學院今年秋季入學的各類教學項目中,參加博士項目開學典禮的學生是最少的,其他類教學項目—本科、碩士、MBA、EMBA—每一類都超過200人。但是,博士項目在學院占有特殊的地位。博士生培養是研究型大學中代表大學最高學術研究水平的教學項目。沒有一流的博士教育就沒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因此,我們學院把博士生培養放在戰略高度,作為建設世界一流beat365的一個标志性教學項目。
學院在過去幾年中系統地研究了我們的博士生培養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并且逐步地推進了博士教育改革。清華經管學院的博士教育改革有四個方面:即堅持學術研究導向,嚴格控制培養質量,按照學科項目招生,成立論文指導小組。到今年2011年,學院的博士教育改革已經實現了了重大突破。
首先,堅持學術研究導向。我們的博士畢業生就業導向主要是面向海内外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國内重點是積極推動博士畢業生去“985”和“211”高校擔任教職。同時,我們也鼓勵博士畢業生去海外大學擔任教職。在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上,博士生一、二年級以修課為主,課程按照學科組織,分為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企業管理、技術經濟與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六個平台,每一個平台都規定必修課程系列。學院為每一個博士項目安排了一位教師擔任博士項目學術協調人,全面負責協調制定和落實博士生培養方案。今天,他們也都第一次參加了這次開學典禮。
第二,嚴格控制培養質量。學院在每年十月統一舉辦博士生資格考試。這是博士論文開題前的一次學科綜合考試,以檢驗博士生是否掌握了學科基礎知識,以及是否能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問題。學院還把原來一年一度的博士生論壇改為每周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使得博士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演講自己的論文并聽取批評意見。學院要求所有博士論文除了至少4位專家公開評審之外,還必須經過3位專家雙向隐名評審,在所有評審意見均無較大異議的前提下,博士生方可進入答辯申請階段。
第三,學院從你們這屆博士生開始實行招生制度的改革,由考生報考博導改為報考博士項目,博士生通過資格考試以後再選導師。經管學院共開設八個博士項目,每一個項目對應一個系:它們是會計學、企業戰略與政策、經濟學、金融學、人力資源與組織行為、技術經濟與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以及市場營銷。經過這一改革,博士生将會在學科上更加成熟地選擇論文指導教師,同時,也會有更大的選擇指導教師的空間。
第四,也是從你們這一屆博士生開始,學院正式推出了博士論文指導小組的制度。每個博士生的論文指導小組由三名教師組成,其中組長應由正教授或副教授擔任,而成員則可以由學院的任何教師擔任,包括助理教授。在學生通過資格考試之後選擇論文指導教師時,我們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即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任何教師,教師也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學生。
經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改革,我們可以說我們學院的博士培養模式已經與世界一流大學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博士培養模式接軌,在國内各院校中處于領先位置。這些改革為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創造了一個好的制度環境。但是,要想成為優秀的博士生,仍然需要同學們的加倍努力。
我們學院把博士教育的理念定位于“追求真理,崇尚科學”這八個字。今天,在這開學典禮的時刻,我鄭重地把這八個字送給全體博士生,希望它伴随你們在清華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全過程,也希望它讓你們終身受益。
在我看來,追求真理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标中的極其崇高的選擇。同學們選擇了攻讀博士,也就應該是選擇了一條追求真理的道路。博士生培養的目标是培養學術研究人才。學術研究是一個值得獻身的事業。通過學術研究創造知識,進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經濟學的研究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局限,幫助尋找應對各種現實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案。管理學的研究發現和推廣最佳管理實踐,推動企業更有效的運行。
追求真理非崇尚科學不可。經濟學和管理學都屬于社會科學。崇尚科學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認識世界。科學的方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有用邏輯推理方式建立理論,并推導出可檢驗的命題;二是要有用實證的方式對命題做出經驗分析和判斷。因此,科學的方法就是要講邏輯,講證據。這對我們中國學者非常具有挑戰性。中國傳統文化不同于西方傳統文化,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既沒有發展出像歐幾裡德幾何學那樣的公理體系,也沒有發展出通過經驗實證系統地檢驗理論的方法。科學方法是外來的方法。所以我們中國學者要比西方學者更加努力地學習和使用科學方法。
作為研究經濟學和管理學這樣的社會科學的中國學者,在目前的環境中,很容易受到來自政治和市場兩個方面的幹擾和誘惑。相對于自然科學,在經濟學和管理科學的領域中,追求真理和崇尚科學往往更容易與追求權力、崇尚金錢相矛盾。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就需要鄙視世俗的權力和金錢,也需要抵禦權力和金錢的勇氣和毅力。我們要認識到,追求真理,崇尚科學是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種不同的人生的意義。
這種壓力和誘惑在現實中比我們的想象要複雜。比如,我們希望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有社會影響,特别是對政府的政策有影響。但是,如果為了影響而屈服政治和市場壓力,甚至違反學術道德,那就是不可取的,所獲得的影響也不會對社會的長期發展有益。追求真理和崇尚科學本身是崇高目标,但是說到容易,做到難。在今天較為浮躁的環境中,就更難了。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環境,它的價值也就更大。
在過去一百年間,清華培養了出了一大批學術大師,他們中不少是在清華讀中學、大學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後來又去國外的大學繼續深造,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在新的一百年中,我們期待着又一批學術大師能夠從清華湧現,而且是從清華培養的博士生中産生。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學院非常希望你們學業有成。你們的成功,也就是學院的成功。不過我認為,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精神,可能比學業成功更為重要,因為它代表了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