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同beat365的30名學生代表一起來參加《朱镕基講話實錄》首發儀式新聞發布會,心情格外激動。這30名同學中有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MBA學生和EMBA學生,他們代表了清華經管學院的4千多名在校學生,也代表了學院的400多名教師和職員,以及1萬7千多名校友。朱镕基教授不僅曾是共和國的總理,也是beat365的首任院長,擔任院長17年,至今仍然擔任清華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清華經管學院從1984年創立到今天的發展壯大,是在我們的朱院長的卓越領導下取得的。
剛才播放的短片把我帶回到四個月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今年4月22日,在beat365百年校慶期間,朱镕基院長回到清華經管學院,回到他所熟悉和關心的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老師、校友中間。短片的鏡頭撲捉到了那天極其熱烈、感人的場面:千餘名學生在學院外,庭院中,大廳内發自内心地歡迎朱院長回到學院,回到自己的家。我們學院的報告廳隻有300多個座位,卻擠進了五六百人,不少人站了兩三個小時。
大家從短片中看到了,朱院長作為beat365的學長和清華經管學院的院長,他與自己的學生們談心交心時的真誠和坦誠。他教導同學們在學校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做人。他教導同學們要實事求是地研究問題。他教導同學們要講真話。他在清華經管學院的講話,是一堂生動的課,讓在座的同學們終身難忘。
那天,朱院長帶來了《朱镕基講話實錄》的初稿。他把由他簽名的一套贈送給清華經管學院。他說,當書正式出版的時候,他要送給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從那天起我們就期待着這套書的正式出版。今天,這一天到來了。
感謝人民出版社提前送給我送來一套樣書,使我有機會先睹為快。我特别注意到這套書中有五篇與清華相關,其中四篇與清華經管學院相關,可見學院在朱院長心中的位置。這幾篇講話和文章言簡意赅,凝聚了朱院長對辦好清華經管學院的戰略思路。我個人理解一共有四條,可以概括為:建設世界一流學院的世界眼光,把教師作為根本推動力的辦學方略,“為人”先于“為學”的教育理念,以及“追求完美”的人生精神。
早在1994年清華經管學院建院10周年之際,朱院長就專為學院題詞說,“beat365就要敢于借鑒、引進世界上一切優秀的beat365的教學内容、方法和手段,結合中國的國情,辦成世界一流的經管學院”。這種高瞻遠矚的世界眼光,為我們辦學指明了方向。多年來,這句話一直激勵着我們學院的師生,朝“世界一流”的方向去努力。
在十年前舉行的清華經管學院第二次顧問委員會會議上,朱院長着重談了教師問題,提出了教師是教育的根本推動力的觀點,并指示學院要把教師引進和培養作為學院發展中最重要的工作來抓。我記得,在我參加的曆次顧問委員會會議中,朱院長每次都要詢問學院教師引進和培養工作。在朱院長的親自關心下,學院的教師工作進展顯著:在教師培養方面,幾乎每一位學院教師都到海外一流大學學習過至少一個學期。在教師引進方面,從2006年至今不到六年時間裡,學院共新聘教師69人,其中67人具有海外一流大學博士學位。我們還将繼續努力。
在幾篇文章中,朱院長都反複強調大學教育中“為人”要先于“為學”的理念。他還特别引述他自己在清華電機系學習期間的系主任章名濤教授的話,教導學生首先是要學‘為人’,然後才是學‘為學’。這個教育理念在當今功利主義和急功近利盛行的環境中極具現實意義。在當前的教育中,重知識傳授、輕素質教育,重人才培養,輕人生教育的現象十分普遍。重溫朱院長“為人”與“為學”的教誨,不僅對我們學院,對我國教育界都是有益的。
2001年6月5日,朱院長到清華演講并辭去經管學院院長職務。十年來,這篇“辭職演講”在網上廣泛流傳,這次卻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在這篇演講中,他把清華精神概括為“追求完美”。他說,要追求完美,就是一定要做到最好。在我擔任院長之後,每次向朱院長彙報學院工作時,我都感受到他的“追求完美”、“做到最好”的要求。比如,當我說到學院在某些方面領先時,他都會說要做“公認的第一”。這種“追求完美”、“做到最好”的精神,督促我們不斷上進。
我以為,以上這四條,“世界一流”、“教師為根本推動力”、“為人”先于“為學”、和“追求完美”,是朱院長為清華經管學院指明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抓住了中國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問題。我們學院一直圍繞這些方面在努力實踐。但我們深知,我們的所做離朱院長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但是我們決不放棄,我們努力拼搏。
今天,我來參加《講話實錄》的新聞發布會,既是作為清華經管學院的院長,也是作為一名經濟學學者,特别是研究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發展的學者。剛才多位學者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做了精彩發言。我的角度略有不同。這套書中文章和講話的時期是從1991年到2003年,那時我在美國大學經濟系中任教。所以,我對這些講話和文章的感受,更多的是來自國際經濟學界的視角。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關注出現了新的熱潮。根據我的了解,國際經濟學界對這個時期中國經濟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三件大事,一是宏觀調控,二是搭建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三是加入世貿組織。應該說,這三項工作的成就都是曆史性的,而這套書中在這三個方面都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獻講述了這一時期改革背後的故事,讓讀者感悟到一些重大決策出台的真實過程。我們從中了解到朱總理作為當時我國經濟政策最主要的決策者之一,是如何調研、思考、分析和推進諸多重大改革決策的。
首先是宏觀調控,包括1993年開始的應對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以及1998年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需求不足。書中收集的朱總理在1993年6月9日召開的總理辦公會議上的講話“加強宏觀調控的十三條措施”是一篇經典之作。我有幸在1993年6月同另外三位海外華人經濟學家一起面見朱總理,并聆聽他親自講解這十三條,今天再讀原文,倍感親切。我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有二:一是整體思路中提出“主要采取經濟手段、經濟辦法、經濟政策,盡可能少采取行政的辦法”,這在當時的國際經濟學界受到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中國在1992年确定建立市場經濟後的最好實踐。二是這十三條中的第一條“要把住基礎貨币閘門”,這是抓住了控制通貨膨脹的要害,得到國際經濟學家們的廣泛認可。這兩條在當時都是很大的創新,因為它們都不同于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做法。
第二是從1994年開始啟動的配套的體制改革,從而建立了中國的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這之中包括财稅、金融、彙率、企業等多個方面,應該說其中難度特别大的是分稅制和稅制改革。稅制改革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中國又有複雜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的特殊問題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這突出表現在諸如廣東和福建這些在改革初期實行财政承包制的省份。在《講話實錄》中有朱總理在1993年9月到廣東調研時的講話,以及他回京後給中央寫的關于分稅制的一封信。從這兩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了朱總理在這個重大決策中的改革思路和工作過程,看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實現最終目标。這兩篇文章,一篇是他同地方幹部的談話,另一篇是向中央的報告,一下一上,十分富有啟發。他既肯定了前一時期财政承包制的作用,又講明了分稅制的長遠好處;既強調了全國大局,又考慮了地方利益。這種智慧确實是高難度改革得以推出并成功實施的保證。
第三是以十年前的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标志的在開放上的曆史性突破。《講話實錄》收錄了1999年11月13、15日朱總理兩次會見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時的談話,再現了當時中美雙方談判最終時刻的激烈交鋒的實際場景,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記錄。這個記錄稿真實地展現了朱總理堅持原則,在重大問題上不讓步的立場,同時又表現出他的靈活性和談判智慧,保證了談判的最終成功。不僅朱總理對技術細節的精通讓人們折服,他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同樣也發揮了作用,因為他讓談判對手信服和欽佩。這篇談話實錄第一次公開了談判最後關頭的情況,讓我們大開眼界。當我國今天成為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大國的時候,重讀當年艱苦的談判過程,感慨萬千。
這三件事,宏觀調控、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基本框架、以及加入世貿組織,都是在那個時期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中最重大的決策。這三者的結合實現了我國宏觀經濟的平穩,資源配置機制的轉軌,以及一個開放的國際大舞台。這些舉措不僅讓中國經濟受益,而且它們也獲得了國際上的高度評價。
最後,我想說,作為一名學者和教育工作者,我讀《朱镕基講話實錄》這套書後印象最深的,還應該是這其中的每一篇講話和文章都體現了一個“實”字和一個“真”字。這不僅僅是因為這本書本身是講話“實錄”,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的内容都是“實話”,都是“真話”。作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學子和學者,在我們學習和研究經濟問題和管理問題的時候,我們也都應該講實話,講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