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beat365建院30周年“師恩難忘”系列活動:“大家的林媽媽”林玉霞老師座談會舉行

2014-04-01
閱讀:

2014年3月22日晚,beat365建院30周年“師恩難忘”系列活動——“大家的林媽媽”林玉霞老師座談會在舜德樓116室舉行。30餘名林玉霞老師的學生和同事參加了座談會,一起分享林玉霞老師在清華經管學院工作二十餘年給大家的帶來的感動和溫暖。活動由清華經管學院黨委副書記焦捷教授主持。

林玉霞老師1983年來到清華經管學院,1988年開始在學生工作組工作,一直到2007年退休,風風雨雨二十四載,她将暖陽般的愛播撒到了一代又一代經管人的心底。戰馬杯,炖雞湯,她不僅是同學們的後勤,更是大家的後盾,無微不至,默默奉獻,她幾乎從不抛頭露面,但大夥兒的心底,都有對她溫暖的想念。

林玉霞老師

焦捷教授(經1991/MBA1999)首先表達了學院黨委對林玉霞老師的敬意和感謝。他動情地說,今晚濟濟一堂的校友,無論來自何方,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都是林老師照顧過的孩子,是林老師的學生。清華經管學院經走過的這30年,凝聚着許多老師的辛苦付出,而林老師是其中的典範。他用三個詞來概括對林老師的敬意:一是敬業,林老師的敬業精神奠定了經管學生工作良好的傳統;二是周到細緻,在她從事學生工作的二十餘載中,自始至終,無一事故;還有就是寬容,她讓無數“犯了事”的孩子們不僅由衷地感謝,也心存“下不為例”的歉疚。

焦捷教授

毛波教授(經1982/經碩1987/經博2003)畢業留校任教後曾多年負責學生工作,他一直把林老師當大姐姐來看。他坦言,當時班上許多女生的事情無從下手,也有許多棘手的問題想不明白,多虧了林老師幫他拿主意,甚至直接找當事人談,才每每化險為夷。在他眼裡,林老師總能把事情處理地妥妥帖帖,這對毛波來說都是“重大幫助”。現在回想起來,林老師總能在幕後把事情安排好,甚至很多當事人都是事後方知,這種默默無聞卻又舉足輕重的幫助,彌足珍貴。

毛波教授

曲慶教授(經1988/經碩1995/經博1999)接過話筒時,有些哽咽。他用“奉獻”這個詞表達了對林老師深深的敬意。他說,林媽媽把一輩子最好的時光就奉獻給了清華經管學院的學生。曲慶老師還感慨道,和林老師接觸這麼久,但最後留在手裡的照片卻非常少,因為林老師的工作都是在幕後,她不是學院的外表,而是學院的内在。沒人沒有吃過林老師做的飯、煮的湯,要辦各種手續,也都離不開林老師的幫助,但抛頭露面的光鮮場合,幾乎從來不會有林老師的身影。即便是在馬杯奪冠後合影時,林媽媽也隻是撐着一把陽傘,坐在一個寂靜的角落,欣慰地看着她的孩子們為勝利而狂歡。

曲慶教授

王勇(經1987)校友也回憶了與林老師的點點滴滴,比如經常與林老師見面的14号樓400,還有林老師為大家分發補助時的快樂時光。他說,同學們那個時候都特别希望林老師到宿舍樓,因為多數情況下就是給大家發補助,相比一個月30塊錢的生活費用,每次7塊錢的補助就能解決很多問題,這種希望與愛,都是林老師帶來的。他還說到當初班上兩名同學生病住院,也是林老師給予了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王勇(經1987)校友

顧斌(經1990/經碩1995)校友首先帶來了全班30多個同學的問候。他在讀書期間曾當過團支書和黨支書,與林老師的接觸很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林老師的悉心照顧給大家帶來了溫暖的經管生活回憶。說着他還拿出手機,播放了身在美國無法趕來的同班同學畢明強的微信錄音。在錄音裡,畢明強說自己當時得肺結核病住在溫泉醫院,多虧了林老師“發自内心的照顧”。他真誠地向林老師表達了感激之情,并祝林老師健康長壽。顧斌回憶他在校期間做輔導員時,從報到到住宿,從飲食起居,還有心理疏導,同學們生活的一點一滴都滲透着林老師的關懷。“有些人地位顯赫,有些人家财萬貫,但人到中年,能在心頭留下烙印的,是林老師這種為人處世的态度和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的關心。有這麼值得回憶的好老師,是人生一筆幸福的财富!”說到這裡,他向林老師深深鞠了一躬,并祝林老師“好人一生平安”。

顧斌(經1990/經碩1995)校友

樊勇(經1990/經碩1995)校友跟大家分享了在1995年患闌尾炎住院的往事。他患病時還沒有開學,林老師就來醫院照顧他,手術前一直吃着林老師為自己做的飯。“林老師對我太好,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他激動地說。

樊勇(經1990/經碩1995)校友

馬力(經雙1991/經碩1996)校友用“幸運”概括了他和林老師的緣分。他在清華經管學院度過了九年光陰,這九年中,林老師是和他關系最近的人之一。他說,林老師帶來的幫助太大,不僅幫他介紹買到了房子,還幫他找到了老婆。15年零3個月前,就在14号樓的400辦公室,林老師介紹當時還是輔導員的他和現在的夫人見面。當他說到“見面四個月之後就扯了證”,現場一片笑聲。他還回憶了一個細節:當時班上一個叫常睿的學生腳摔斷了,林媽媽親自熬了排骨湯給同學送去。他還開玩笑說:“在經管這麼些年,如果沒有吃過林老師做的飯,一定是冒牌的經管學生。”

馬力(經雙1991/經碩1996)校友

提及與林老師相關的往事,韓笑冰(經1991)校友深情地說:“那就在記憶閘門的附近,每次回想都是那麼的真切。”他說,大一的時候離開了家來到學校,以為沒人管了,但其實還有林媽媽站在背後。“有人管是一種幸福,”他笑着說,“那時候我們還要強制獻血。獻血之前,林媽媽為我們準備紅糖水,獻完血林媽媽直接端來了兩大洗臉盆的雞蛋,差不多把前半輩子欠的雞蛋都補上了。”那時他住在14号樓6層,連着兩天就開心地吃着雞蛋,樓都沒下過,印象很深。話音剛落,現場的工作人員就端上來了兩臉盆雞蛋,校友們接過雞蛋,臉上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韓笑冰(經1991)校友

朱恒源老師(經碩1995/經博1999)說,林老師的工作雖在幕後,卻并不妨礙她對幾代經管人的深刻影響。林老師的嚴謹“大大降低了我們工作方向上出錯的概率”。她能夠融入學生,了解同學們在想些什麼,聊些什麼,對大家的動向一清二楚。“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變的長老卻是林老師,”林玉霞老師豐富的人生閱曆和對人事的判斷,代代相傳,影響了一大群人,而這群人與學院的發展休戚相關,這也間接影響了學院學生工作的發展方向。她的言傳身教、她的克勤克儉、她的嚴謹務實,沒有呈現在任何的教學大綱、會議文件中,也并沒有灌注進學院的使命陳述乃至其任何的诠釋,卻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經管學生的靈魂,影響了學院的氣質和生命,對每一個經管人,有着強大的感召力。

朱恒源教授

在李紀珍教授(經雙1992/經博1997)記憶中,林老師對大家的關心甚至多過對自己的兒子。沒鍋就到林老師家裡炒菜,在林老師宿舍裡做飯;衣服髒了、破了就找林媽洗洗、縫縫……林林總總的細節支撐着記憶,勾起了大家深深的懷念。

李紀珍教授

段志蓉教授(經碩1994)曾做過學生工作組組長,與林老師“搭過班”。她說,林老師能想到幾乎每一件事情,就像是所有從事學生工作的人的一座靠山。大學生入學之後的那段日子是最迷茫的,以為人生已經開始騰飛但實際并沒有明确的目标,急需過來人的照顧和指引。而林老師正是這時的及時雨,從生活的瑣碎開始,最後進入每個人的内心,給了同學們甘霖般的幫助。林老師是同學們人生道路上的合格導師。

段志蓉教授

許向銘(經1996/經碩2000)校友笑着回憶說,自己很幸運在念書期間摔斷過骨頭,就因為這個,林老師給了自己特殊的待遇。這種幫助不隻是物質上的照顧,更是精神上的安慰。在座師兄的分享也讓自己更加全面地認識了林老師,不隻是有愛,走心,還為生命負責。

許向銘(經1996/經碩2000)校友

譚偉(經1998/經博2002)校友曾經擔任過學院的團委書記。他深情地說,同學們獻血,有林老師在後面煮雞湯;同學們生病,有林老師沖在最前面給大家找大夫。遇上事情,第一聯系人肯定是林老師,他也會先打電話向林老師求助。他還提到,當時林老師管學生工作的報銷,非常嚴格,準确地說應該是“摳”,當時組織同學們參加129合唱比賽,想要給同學們準備身統一的衣裳,都是和林老師軟磨硬泡了許久才得以批準。

譚偉(經1998/經博2002)

柳建光校友(經1998/經博2002)也對林老師的“摳”印象深刻,他還記得有一年馬杯取得了突破,他提議買些小獎品來表彰大家。林媽媽最後是帶着大家騎自行車到批發市場,貨比三家,直到找到性價比最高的。同學們當年都納悶兒,“花公家的錢,幹嘛這麼精打細算?”

柳建光(經1998/經博2002)校友

在戢強校友(經1999/經碩2003)的回憶中“有馬杯就有林老師的存在”,林老師帶着大夥兒奮戰馬杯的時光深深烙印在他的記憶裡。當時正值經管向第三座馬杯沖刺的當口,林老師張羅着給運動員們準備衣服、水、釘鞋等各種物資,緊鑼密鼓而井然有序。他說,林老師的工作從小處做起,缜密細緻,讓他很是佩服。

戢強(經1999/經碩2003)校友

董樂(經2000/經博2004)校友則用“母親”,而不是“媽媽”來形容林老師。他說,“媽媽”更多的是給大家一種親切的感覺,而林老師給大家卻是一種非常有威嚴的慈愛。她就像一個大家庭的母親,能夠照顧到每一個人。他回憶說,自己與林老師的淵源是從入學開始。由于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排遣孤獨的兩個渠道除了找高中同學聚會,就是被林老師叫到家裡吃飯。那段時間,林老師跟自己談了很多事情,個人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等等。他說,在清華,教授教會我為學,而林老師帶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教會我為人。

董樂(經2000/經博2004)校友

馬寶君(經2003/經博2007)校友說到,與其他在團委和學生會工作的同學不一樣,自己與林老師接觸主要是因為獎學金和助學金的事情。他印象最深的事是在自己三、四年級的時候,林老師快要退休,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對于每一步工作交接都特别細緻。這都是林老師潛移默化之中給予自己的影響和支持。

馬寶君(經2003/經博2007)校友

白雪石校友(經2002/經碩2006)說,林老師的準則是“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同學們的身上”,同等質量能夠買便宜的一定要最便宜,形式主義的鋪張浪費一概不要。她的工作承托着整個清華經管學院對學生工作的信任,林老師就是這樣無私地對學院負責,對學生負責,把學院的錢當自己的錢來打算,把學生的事當自己的事來走心,就像一位嚴厲而細緻的母親,可愛、可敬。

白雪石(經2002/經碩2006)校友

瞿衛菁老師說,林老師是用她的那種本色,潛移默化之中不僅影響了所有的同學,也影響着很多老師和職員。在工作上,林老師這種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看得見摸得着的愛,這種正能量是我們作為老師和職員都應該學習的。她說,不僅在工作态度上受到了林老師的影響,在生活中,林老師也給予了自己很多的幫助和指導。

瞿衛菁老師

郭朝晖老師現在在學生工作組工作。她說,媽媽的素質決定後代的素質,林媽媽細緻、寬厚,和同學們有親近的接觸,也了解學生的話語體系,能通過生活的細節把價值觀和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可謂是“潤物細無聲”。最後,她堅定地承諾:“我們也許做不到林老師那麼好,但一定會努力去做!”

郭朝晖老師

清華經管學院黨委書記楊斌教授(經1987/經博1994)飽含深情地說,林老師是一面鏡子,總能在他輕狂浮躁、自鳴得意之時,充當那個把他從雲端拉下來的人,提供一種珍貴的警醒。與對别人不同,林老師對他的愛是一種“tough love”,講原則、思長遠,從不做簡單的妥協。在那個條件艱苦但人心如水的年代,教師與職員區分不大,校園與社會相對隔離,學習與生活斷裂不多,林老師從事的雖然是事務性的工作,卻傳遞着真心、愛、價值觀和思想。這樣深切的心與心的互動,在今日已經難于想象。在那些年代的大學歲月中,能讓人刻骨銘心的記憶和影響,很少來自于課程學習,更多則是來自校園生活。而林老師在這段美好歲月中的作用,就是一位幕後的楷模,以其言傳身教濡染着經管人的為人處事之風。他還提到,當年趙純均院長開職工骨幹會的時候,曾經兩次用林玉霞老師來诠釋“什麼是好職員”。這不僅是殊榮,也是一種勉勵,希望林老師的風範,能在學院長青永駐。最後,楊斌老師代表一代代在學生系統工作過的人,向林老師表達了最深摯的敬意和謝意,并祝福林老師健康快樂。

楊斌教授

此外,賀業鵬(經1990)、張進軍(經1991/經碩1996)、楊萬利(經1998/經博2002)、遇浩亮(經2000/經碩2006)、張岩(經2000)、翟赢(經2001/經碩2005)、王黎明(經2001/經碩2005)等其他來自各個年級的校友等也紛紛發言,回憶了自己與“林媽媽”之間的故事,表達了對“林媽媽”的感恩和她給自己帶來的綿長深遠的影響。

各年級校友紛紛發言

現場合影

活動的最後,林老師謙遜地說,她不過是在做自己份内的工作,大家過獎了。一如既往,她以幹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孩子們”奉獻學院的驕傲,祝福大家“天天有好心情,月月有高收入,年年有好身體”。她叮囑大家一定多向同學們學習,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要常回學院看看。(供稿:院慶籌備工作組通訊員:清華經管學院團委溝通中心蔡毅責編:任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