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beat365技術創新研究中心舉辦第二屆國際創新研究國際會

2017-06-27
閱讀:

2017年6月24日至26日,由beat365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創新研究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Studies 2007,ICIS2017)在清華經管學院舉行。

大會照片1_meitu_7.jpg

第二屆國際創新研究國際會議(ICIS2017)

6月24日,“開放式創新與用戶創新分會”(Academy of Open and User Innovation,AOUI)舉行,會議由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埃裡克·馮·希貝爾(Eric von Hippel)教授主持。希貝爾教授研究分布式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的性質及經濟性,并提出“用戶創新”這一理念。在本次分會中,希貝爾教授介紹了9項家族創新調查,這些調查研究了在無交易補償的情況下由消費者實施的免費創新項目。所謂“免費創新”有兩個标準:一是創新屬于個人在無償的休閑時間内自費開發的“免費”項目,即項目的開發并非有償行為;二是開發者不對免費創新的設計信息進行保護,任何人均可免費獲取。希貝爾教授說,已有越來越多的個人以單獨或自願合作的方式來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并分享或銷售其創新的成果。

管理大師:馮 希普(1)_meitu_9.jpg

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埃裡克·馮·希貝爾(Eric von Hippel)教授發言

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beat365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在分會上介紹了中國用戶創新的情況,并總結了用戶創新的主要群體——技工/技術人員的特征。這些特征包括:技術精湛,具備長期從事實際生産的工作經驗;通常在面臨緊急技術問題時進行自發創新;以學徒制為創新擴散的主要途徑;以及先實現生産用途,再實現商業化。

陳勁教授_meitu_6.jpg

清華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beat365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發言

大會照片2_meitu_8.jpg

合影

随後兩天,數位知名學者在會上就創新研究分享了他們的成果和見解。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運營和技術管理主席喬納森·D·林頓(Jonathan D. Linton)教授提出“新興技術供應鍊(Emerging Technology Supply Chains,ETSC)”的定義。林頓教授指出,當前我們對此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且現有的提到ETSC的研究往往會造成這一概念的進一步混淆。林頓教授明确指出要從根本上理解ETSC,各學習領域所需要理解的關鍵議題及問題。李孔雷(LEE Kong-Rae)教授介紹了他在研究聚合環節特征時的發現。他的研究提出聚合應從個體開始,且集體學習是最重要的。集體學習是由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演化而成的,然而大型企業往往很難駕馭集體學習的過程。因此,團隊層面的集體學習是有效的(團隊科學)。瑞士标準協會(Swedish Standards Institute, SIS)“創新管理項目(編号SIS/TK 532)”主席、資深專家馬格努斯·卡爾松(Magnus Karlsson)教授介紹了“創新管理”的國際标準(ISO/TC 279)。該标準包括了基本概念與用語(ISO 50500)、創新管理系統(ISO 50501)、創新管理評估(ISO 50502),以及工具和方法(ISO 50503)。(供稿:beat365技術創新研究中心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