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千山萬水,洞明世事人情。2022年暑期,在學院黨委學生工作組指導支持下,來自清華經管學院的24支社會實踐支隊開展了“百年接力,強國有我——我們這十年”主題社會實踐,圍繞“初心一百年”“我們這十年”“問道新征程”“中國新力量”“‘清’年愛勞動”“青年命運共同體”六大方向,積極展開内容豐富、意義深刻的實踐調研活動。
本次暑期實踐參與人次共計238人,院内參與率超過90%,足迹遍及青海、甘肅、甯夏、四川、浙江、雲南、海南、安徽等多個省份,主題包括助學、生态移民、大數據生态治理、碳中和、非遺保護、鄉村振興、锂電池産業等。此外,經管學院實踐支隊積極參與學校各項實踐計劃。全校7支班團骨幹實踐支隊中,有4支來自經管學院。學院推薦5支支隊參與“青年服務國家”首都大中專學校暑期專項實踐團。2支支隊進入南風窗“調研中國”大賽百強,并獲得“最受歡迎十大課題”“優秀結營團隊”等獎項。
品牌項目
“益行千裡”實踐項目:益行千裡·尋夢非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号和文化産品。
8月中旬,學院“益行千裡”實踐項目開啟了在浙江省海甯市、嘉興市,四川省宜賓市、泸州市的“尋夢非遺”之旅,探索多元主體在非遺保護中的分工與角色,挖掘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回饋社會的機制。
支隊共調研走訪30個機構,展開15次座談會,進行10餘場對非遺傳承人的采訪。支隊在與當地博物館、非遺保護中心的交流中,對當地非遺基本情況、“非遺陣地建設”“文旅融合”“政策激勵”等特色亮點工作以及未來非遺工作計劃進行深入了解;在與非遺企業的對話中,探讨非遺生産性保護路徑以及“非遺産業化”面臨的諸多挑戰,對商業化重構與守住文化本味的矛盾、規模化對應的機械化和手工制作間的取舍、非遺标簽的過度消費、核心傳承人老齡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讨;在深入鄉村,走訪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時,走山路、訪茶園、學蠟染,思考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将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打造地方名片,助力鄉村振興,形成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雙向賦能。

支隊成員在泸州市古蔺縣馬嘶苗族鄉建新茶茶園

支隊成員參觀海甯市華燈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車間
興華同行吳忠支隊:傳承十年炭火情,興華助學甯夏行
時值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成立十周年,為緬懷趙家和教授逝世十周年、傳承炭火精神,由經管團委發起的興華同行公益實踐再出發,清華學子深入甯夏,助學支教,助力鄉村振興。
育人育志,立根立本。8月22日,興華同行吳忠支隊10位成員抵達甯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開展了期5天的助學活動。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生态移民區,支隊前往當地僅有的兩所高中進行經驗分享,調研當地教育狀況。還應邀同初中學生開展交流,結合實際提出建議,拟寫了《紅寺堡區推進高中教育創新的思路與建議》政策報告。支隊還與紅寺堡中學高一學生建立對接匹配,實現長期交流。
在助學過程中,成員們加深了對基層教育的了解,對鄉村振興的未來提出了更多的期許與展望。
作為預備黨員,經管學院2020級本科生錢威缙表示:“在這次的支教中,我接觸到了西部地區的教育現狀。當地匮乏的教育資源讓我深受觸動,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希望有一份熱,發一份光,為祖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支隊成員在紅寺堡中學與教師開展座談會

支隊成員在紅寺堡中學進班交流
聞道新征程
“海晏河清”赴甯夏調研黃河數字化治理支隊:九曲黃河,數字甯夏
8月1日至6日,“海晏河清”赴甯夏調研黃河數字化治理支隊考察甯夏北部灌區,調研主題為數字化水資源調配、智能化高效節水灌溉。
“天下黃河富甯夏”,靠的是地理優勢,更是甯夏上下一心的努力。支隊成員在調研中深刻認識到西北地區缺水現狀與甯夏節水發展的信心。支隊充分進行線上預調研,并在beat365水利水電工程系魏加華老師及甯夏水利廳相關負責人指導下逐步開展線下實踐。支隊實地考察一系列試點渠道與地方性的灌區,全面探索數字治水普及情況;深入調研當地全渠道測控一體化技術的落地實施,與灌渠管理處、管理所等多級政府管理部門開展座談,也與當地農戶、鄉鎮合作社負責人進行交流,立體了解甯夏數字化水治理和政府管理現況。結合自身專業知識,支隊成員積極為當地深入開展數字化水治理建言獻策。

支隊在西幹渠管理處與負責人開展座談

支隊成員在秦漢渠管理處調研數字化水治理情況
“清青湖海”赴青海鹽湖锂業調研支隊:聆聽産業脈搏,感悟鹽湖精神
8月2日至7日,學院“清青湖海”調研支隊赴青海省開展實踐調研活動。

合影
鹽湖産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提出,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近年來,新能源行業有序發展,锂資源需求大幅增加,锂行業前景廣闊。支隊成員深入思考行業未來發展以及新時代青年應踐行的責任,樹立了“投身行業一線,奉獻青春力量”的理想抱負。

支隊成員參訪锂業企業
支隊成員在參訪青海多家锂業企業過程中,走入生産制備碳酸锂的工廠車間,聆聽技術人員對提锂技術的講解,進一步了解青海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認識了鹽湖經濟的重要地位和向好前景。支隊成員還與數位行業前輩訪談交流,感悟一代代鹽湖人為鹽湖産業建設不懈奮鬥的精神。
煙火東新——“西引力”赴陝西西安實踐支隊:訪夜市經濟,悟老街文化
8月15日至18日,“煙火東新”實踐支隊來到陝西省西安市東新社區,圍繞疫情下老街區夜市經濟發展和地方獨特美食經濟文化展開調研。
支隊由“夜市經濟”分隊和“美食直播間”分隊組成。其中夜市經濟分隊與當地相關部門主管人員進行座談,并深入東新社區,采訪天錫樓、小白馬串串、李向陽胡辣湯等店家。支隊也邀請路人街訪,對東新夜市經濟的發展展開調研。成員深入研讨東新街夜市經濟的現狀、利弊條件和發展方向,對城市治理與經濟發展課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與感悟。
美食直播間分隊則走訪了鄭家包子、建宏胡辣湯等飯店,采訪店家和食客,從中獲取當地美食文化的第一手資料,并與東新社區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就社區設立的美食直播間進行訪談交流。支隊成員深入了解美食直播間的業态、模式以及優缺點,并将成果轉化成短視頻。

煙火東新支隊成員與中山門街道經濟科座談

煙火東新支隊成員采訪食客
“宿流何方”——赴大理麗江調研民宿發展實踐支隊:民宿發展路在何方
8月8日,由來自5所高校、13名隊員組成的宿流何方實踐支隊,從祖國各地齊聚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他們在這裡開展為期4天的民宿實地調研活動。調研采取“問卷+座談+走訪”的形式,通過與大理州文旅局,大理市客棧協會座談,走訪十家大理各具特色的民宿,采訪遊客,分析民宿發展疑難症結所在之處,并提供對應措施建議。

訪談民宿負責人

訪談民宿合影
“古城新治”赴蘇州潮州調研支隊: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古城新生
“我們有五千年的曆史,卻少有五十年的建築。”城市化建設高速發展的當下,如何用發展的眼光來保護古建築與相關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命題。
8月8日至14日,學院經14班的11位同學組成“古城新治”赴蘇州潮州調研支隊前往蘇州、潮州兩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開展古城參觀、居民訪談、專家座談等活動,通過調研比較兩座城市在古城保護與發展中選擇的不同方案、各自面臨的困境,了解古城居民真實的想法,思考如何處理好“新舊”平衡問題,嘗試探索一條能為解決全國範圍内的古城保護與發展問題有所助益的道路。實踐過程中,支隊成員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兩地實際情況,圍繞以可持續的方式留存住人民的鄉愁、保護好祖先珍貴遺産等問題提出建議與方案。青年不僅是古城的記憶者,還應是古城的守護者與建設者,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人才回流引進,不斷産出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激蕩起古城保護與更新的青春力量。

“青春潮湧 山水宋城”座談

南社紀念館合照
我們這十年
“金誠所治”赴安徽金寨實踐支隊:走進老區看新貌——鄉村振興“金寨經驗”
為學習老區脫貧成果,感悟“大别山精神”“治淮精神”,8月,學院一字班10名同學組成的“金誠所治”實踐支隊,以“走進老區看新貌”為主題,赴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開展實踐活動。支隊在實踐中追尋紅色足迹,重溫峥嵘歲月,為金寨縣“村村出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的紅色基因深深動容。與此同時,支隊也在尋訪、調研中學習領會金寨縣農宅遷退、中心村建設和耕地複墾等宅改工作成果。

宅基地改革組在古碑鎮餘嶺村開展入戶調研訪談

紅色文旅組同縣文化旅遊體育局開展座談
8月15、16日,支隊開展以座談宣講為主的集體實踐,之後分兩組開展為期5天的專題調研。其中,紅色文旅組同縣文旅體育局座談,并對縣内9個紅色文旅點的服務設施、宣傳渠道等進行調研;宅基地改革組與金寨縣住建局與宅改辦開展兩次專題座談,通過實地考察和入戶訪談,調研金寨宅基地退出試點改革情況。
點沙成綠,細談庫布其沙漠治理見聞
7月25日至31日,“點沙成綠”支隊7位隊員在鄂爾多斯市開展了為期7天的實踐調研活動。
支隊共調研參訪15個機構組織,開展3場座談會議。在與鄂爾多斯市林草局和杭錦旗人民政府的訪談中,支隊了解到庫布齊沙漠治理“政府主導、國家和地方工程帶動、全社會參與”的模式下,治沙技術不斷提高、治沙成果舉世矚目。在參觀獨貴塔拉億利光伏基地、庫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時,支隊體會了企業建設光伏發電闆,發展“闆上發電、闆下種植、闆間養殖”的特色産業,以期“既增綠又增收”的社會責任心。在吉日嘎朗圖鎮,支隊走近當地農牧民生産生活,調研當地畜牧養殖業和光伏發電産業,切實感受到生态産業在脫貧中的貢獻。
從政府到企業再到農牧民,“點沙成綠”支隊參訪調研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合力的三方,真正深入了祖國的大地,了解了地區經濟發展、生态建設中各方的努力。

“點沙成綠”支隊與鄂爾多斯市林草局座談

“點沙成綠”支隊與杭錦旗政府相關領導合影
青年命運共同體
清山綠水,碳行天下
8月1日至9月6日,beat365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學校聯合策劃的社會實踐“清山綠水,碳行天下”支隊一行 7 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調研,線下前往北京市通州區北京學校,線上連線開展交流。
經過前期大量的準備與試講,由支隊長彭友和毛沐汐來到北京學校開展科普活動,圓滿完成了面向北京學校學生的低碳教育科普活動。
在為期4天的科普教育課堂的基礎之上,支隊在8月15日與北京學校共同建立了“碳行”社團,并舉辦社團成立交流活動。小朋友們在交流會上積極發言,講述了自己在活動中學到的低碳知識。
8月25日,來自北航的支隊成員姚瑞淩負責帶領小朋友深入北京學校附近社區,向居委會申請宣傳欄,張貼小朋友們繪制的低碳宣傳材料,并且開展了一次宣傳活動,吸引到不少居民圍觀參與。支隊成員希望通過這樣的宣傳,可以提高社區居民對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相關政策的關注,潛移默化地滲透低碳生活态度。
結束了線下科普活動,支隊在8月26日着手搭建屬于支隊自己的宣傳網站,力争做大做強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綠色中國聲音,以“中文+英文”“新聞+服務”為模式,打造“指尖上的生态文明”,讓觀看者一端在手,不僅可以“知中國生态事”,更可以“知全球生态事”。
9月6日,支隊舉行線上宣講,以國内外青少年生态文明思想狀況為了解對象,以融媒體建設、宣講互動為實踐内容,邀請劍橋大學能源工程系部分外籍同學參與宣講,用“務實+務虛”“實踐+實習”的方式,為生态文明建設貢獻清華力量。
在搜集資料、準備課程的過程中,支隊隊員也得到自我提升。通過不同專家對政策、未來發展方向的解讀,了解我國綠色低碳事業的發展狀況和一些低碳相關産業的現狀。在線上宣講的過程中,支隊各成員與各國參會的青少年分别收集了自己國家有關實現碳中和的政策,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流與讨論。


彭友和毛沐汐同學在北京學校進行科普教育
供稿:學生工作組
編輯:張曉雪
審核:衛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