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疫情的财政刺激政策力度是市場關注焦點,其中,減稅降費帶來的政策大禮包,尤其受到期待。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政府債務負擔較輕,國有資産收益良好,這些因素都為減稅降費提供了較大空間。
2019年,我國實施了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全年減稅降費超過2.3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2%。全方位減稅降費使企業輕裝上陣,更好應對市場競争壓力。在去年效果超預期的背景下,今年減稅降費力度是否有望再加碼?如何通過制度性安排與階段性政策并舉更好釋放政策紅利?
5月21日,《第一财經》連線清華經管學院金融系教授、清華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何平教授解讀稱,約束我國減稅降費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支出,二是政府債務負擔,三是國有資産收益。協調好這三方面的收支平衡,将為我國減稅減費提供較好的空間。
《第一财經》連線何平教授
何平:這三個方向上,政府支出是約束比較大的。因為我們政府是大政府政府公務員的人數相對是比較多的,所以行政支出是比較高的。另外我們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的一些社保支出,這可能也是約束我們減稅降費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但是從政府的債務負擔,以及國有資産的收益來說,這都是對于我們減稅降費比較有利的條件。所以我認為,協調好這三個方向上的收支平衡,是可以給我國未來減稅降費提供一定的空間。尤其在短期内,因為我們政府的債務負擔比較輕,是可以通過發行擴張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可以為減稅降費提供比較好的空間。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累計實現減稅降費7428億元。受疫情影響,今年以來,多批減稅降費政策先後出台,呈現“四個聚焦”: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聚焦減輕企業社保費負擔、聚焦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聚焦穩外貿擴内需。
文字、視頻來源:第一财經
編輯:張曉雪
審核: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