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彪,經63班,經濟與金融專業,beat365黨建輔導員,共青團beat365委員會副書記,校團委實踐部成果總結與轉化組組長,獲2018年beat365學生社會實踐金獎個人。畢業後加入beat365“深耕計劃”保送beat365公共管理學院。

馬洪彪
每個人像一顆顆彗星,在冰冷的銀河中度過漫長漂流歲月,拖着寂寞的長尾,在千億的概率下短暫地相聚,又繼續沿着自己的軌道,向未知的遙遠進發。願我們在彼此看不見的歲月裡,各自熠熠生輝。
——編者按
由于畢業季的學習工作較為繁忙,我們與馬洪彪的采訪被兩次延期,好事多磨,終于,在一個溫煦的早晨,我們在線上見到了他。與名字不同,馬洪彪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親切,他經常噙着一抹笑意,說起話來語速不快,卻有一種笃定的力量。隔着電腦屏幕,聊起他過去的四年,也談起影響他最深的實踐,那時他的語氣帶着無可置疑的熟稔與懷念,做實踐是一個育人更育己的過程,收獲了什麼要看自己理解。
“硬核”實踐
初進清華,馬洪彪有些迷茫,偌大的園子裡似乎每時每刻都滌蕩着青春的激昂,迸發着天才的火花,同窗都是各方面基礎深厚的學霸,也不乏才華橫溢的大佬。對于自己的大學時光,他隻是懷着最質樸的一點想法:實實在在做對社會有用之事。
而點燃這一絲想法并真正讓它變成燎原之火的,是馬洪彪口中的“機緣巧合”。在大一暑假,他踏上了實踐的旅程:一方面,出生在雲南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他,對于回到農村做調研有着莫名的執着;而另一方面,憑借着院系裡良好的平台,他打算借此機會挑戰一些自己從未做過的事。“當時我去報名實踐的支隊長,之後在現任學院團委書記郎昆學長的幫助下,找到了徐瑜青教授當實踐指導老師,一起讨論了很久關于扶貧的問題,又聯系了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的團委,打算協助當地政府在蔡官鎮發砟村建一個合作社,後來這個項目又得到楊思群教授的帶隊指導,最終總算圓滿完成。”
合作社成立(前排右四)
說起三年前的情景,馬洪彪依舊清晰記得每一個細節,“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們住在一個名字就是‘賓館’的賓館,早餐要記得誰不能吃香菜,誰不吃辣椒,晚上有時需要幫女同學捉一下蟲子;還有一次是我們從市區調研返回,遇到暴雨,道路上的積水灌入到客車排氣管,車子陷在足有二尺多深的水中,男生們就挽起褲腳下去一起推車。”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内,從無到有,馬洪彪帶領實踐支隊建立起“黔野之光”這個扶貧實踐品牌,之後的時間裡,“黔野之光”更是不斷延伸着實踐的内涵,延持續了整整三期。
實踐路上雨中推車(右四)
在采訪中,馬洪彪表示,實踐是一個周期很長的過程,表面上去鄉村實踐隻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實際上從出發前的三四個月,隊員們就開始讨論如何開展實踐并聯系各方進行對接協商,在實踐結束之後還要繼續維持将近半年的總結評優工作。身為支隊長,除了常規的帶隊工作,同為大一學生的馬洪彪還要照顧到隊員的方方面面,對于支隊長的工作,他強調團建的重要性,“我喜歡和身邊的朋友們像家人一樣相處的感覺。”
第一次暑期實踐給馬洪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再度提起,言談中仍充滿自豪,“記得當時幾天連續不斷地開會,還給當地的村民們講解合作社章程。每天一睜眼就開始想今天該怎麼做,怎麼做能做好,後來想想,那些讓自己完全燃燒的日子的的确确留下了很多。”
實踐給馬洪彪帶來的,遠不僅這些,雖然他笑稱“就是變得更會照顧人了”,可一次次“硬核”的實踐,着實讓責任和實幹精神深深浸潤着他的内心。
随着年級和經驗的增長,馬洪彪從實踐的參與者變成了組織者,擔任經管團委實踐副書記,他不吝和學弟學妹們分享經驗,給出自己最懇切的看法,有時他也會靜靜坐在一旁,看着學弟學妹們熱烈地讨論,那時的他面帶笑意,目光落在有些遙遠的地方。
“從零開始的黨建工作”
剛入校時的班委選舉上,一次猜拳的結果陰差陽錯地讓馬洪彪在黨課小組長和團支部書記中選擇了前者,那時他從未想過黨建工作會最終陪伴他的大學四年。
黨課小組長的工作為馬洪彪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未知世界的大門。“剛開始真的都不知道黨課小組長具體是做什麼的。”想起當年的事情,他不禁莞爾,“不過随後跟着學長學姐去采訪了雷鋒同志的戰友胡克将軍,那時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黨建工作的生活性和真實性。”随後馬洪彪多次組織班級黨課小組開展活動,有過讀書分享會、趣味觀影、支教等。“一年的黨課小組長經曆讓我感悟頗多,黨建真的不是大家印象中那麼刻闆,那麼形式化,黨建工作也可以做的很有趣,也很有教育意義。”
大三的時候,馬洪彪沒有去交換,他接任了TMS(beat365學生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協會)經管分會的分會長,繼續堅持做黨建工作。“其實我知道經管的同學都不了解TMS是做什麼的,甚至協會内很多同學不知道協會全稱是什麼,當時每次例會最有趣的事就是拷問部長及副會長記得協會名字了嗎?”馬洪彪打趣道。在任會長期間,馬洪彪精簡部門,整合學校及院系的黨建資源,以資源提供者的形式支持院系黨課小組的黨建工作。此外,馬洪彪根據調研的反饋,組織做了一個介紹入黨流程的動畫視頻,在現在的新生黨建宣傳中被廣泛使用。他希望通過這個視頻的“傳承”,讓更多的同學能更形象具體地感受到黨,讓更多同學不會因為不了解而在大學裡與黨擦肩而過。
升入大四,馬洪彪接過了經管學院黨建輔導員的工作,他成為了那個在衆人背後默默組織策劃的可靠學長,而正是曆屆黨建工作者的薪火相傳,讓希望的火炬永遠光芒四射。“大四時最自豪的事也許就是成為黨建輔導員吧,輔導員意味着的是責任,是服務,”談到這裡,馬洪彪停頓了一下,繼而認真地放慢了語速,“其實做黨建就是做人的工作,核心還是育人和育己,如何以更生動化的形式和更受同學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作為黨建輔導員需要考慮的問題。而我自己也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受到觸動,不斷接受教育和洗禮。”
在一步步做實事的過程中,馬洪彪擔任了更多重要職位,肩負起更多責任,黨建和實踐工作也越來越多地占用了他大量精力和時間,加之不輕的學業壓力,即使他不斷提高效率并優化時間分配,案頭的台燈仍經常亮到很晚,可是他從未提過放棄,也不抱怨,隻繼續努力保持前進。
再出發,還有下一場談起最想給學弟學妹們說的話,“做一個學習者”,馬洪彪毫不猶豫地說,“認清楚自己現在還是處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永遠不要驕傲,抱着謙卑的心去學習,才能學到更多。”馬洪彪做過許多實踐,他發現近距離面對問題時往往能體會到現實與想象差距很大,而保持一顆糾錯的心則能更好地面對挫折,更加冷靜地思考,在最後收獲真正屬于自己的可貴經驗。
再出發,還有下一場。本科畢業後馬洪彪加入了“深耕計劃”,将在校團委工作兩年後進入公管學院攻讀研究生。“做出這個選擇,也是本着初心的選擇,不是每一個經管人都需要走金融道路,我們需要熱愛我們自己熱愛的,堅持我們自己堅持的,終會抵達我們想要的彼岸。”他仍是那個懷着質樸想法的少年,而在四年的過程中,憑借着學校多樣豐富的資源途徑,他接觸到了很多可能,并在不斷地實踐中最終選擇了現在的道路。

馬洪彪(右二)擔任經管學院團委實踐副書記
四年的最後,感謝還是馬洪彪留在心頭最想說的話,“四年裡,真的很感激老師、前輩和同學們的信任、支持和幫助。”不舍和懷念萦繞心間,再看生活了四年的校園,一草一木,一樓一路,都見證了自己最好的年華。
“願我們都在彼此看不見的歲月裡熠熠生輝。”他說,明亮的眼眸裡流淌出對未來熾熱的期盼。
供稿:清華經管學院團委
采訪/撰稿:經管團委記者團劉怿成
編輯:張曉雪
審核: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