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宜,經64班,大二任經管女排隊長,獲馬杯沙排女子賽全校冠軍,2018年起擔任公益組織希希學園的志願教師,大三上在蘇黎世大學交換學習,畢業後前往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攻讀信息學博士。

王晴宜
“四年的種種困難沒有動搖過我選擇學術的決心,我很堅定,我清楚地知道我喜歡這項事業。”
——王晴宜
初入學術,撥雲見霧
在選擇大學專業時,王晴宜考慮了父母在銀行和會計行業的經曆,選擇了經管專業。初入清華園,大一的王晴宜對于金融行業隻有比較模糊的認識,所以比較簡單地認為自己會從事金融行業。但之後,王晴宜發現自己在金融方面并沒有熱情,彼時的她一度對未來的發展道路充滿了困惑。
王晴宜想法的轉折點出現在大一的寒假。那段時間裡,王晴宜讀了許多經管學院的推薦書目,尤其涉獵衆多行為經濟學的科普書目,比如《魔鬼經濟學》、《思考,快與慢》。在王晴宜看來,行為經濟學把經濟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得特别緊密,傳統經濟學裡那些“冰冷”的理性人假設,在行為經濟學中變得更有人情味。
王晴宜以著名的“warm glow”理論為例解釋,人們進行慈善捐贈不是出于純粹的功利主義算計,也不是出于純粹的利他主義,而是既有利己的部分,也有利他的部分。如此經濟學與心理學等學科的有機結合使王晴宜眼前一亮,為她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些書籍成為王晴宜走上學術道路的起點,從那個時候起,她開始認真地思考,她可能要去做學術了。
于是,王晴宜真正開始自己在學術道路上的探索實踐。她關注到經管科協發布的諸多助研信息,遞出申請,先後嘗試了幾個助研項目。
“其實一開始做的工作非常普通,就是錄入問卷、搜索數據。”
但正是這些看似繁瑣枯燥的細節工作鍛煉了她的學術基礎能力。實際上,最初的助研工作也為她提供了新的機會,王晴宜用“努力被看到的故事”來形容這個過程。由于在工作中負責的态度和出色的表現,王晴宜得到了老師的關注。老師們非常鼓勵她繼續在熱衷的方向努力,之後,王晴宜一直從事行為經濟學方向的助研工作。
接近夢想,如願以償
王晴宜和許多經管學院的同學一樣,在大三去海外交換學習,她當時前往位于瑞士的蘇黎世大學,但剛開始準備交換時,她對蘇黎世大學知之甚少,這所學校也并非她最初的第一志願。
後來,多次參與學院的經濟學實驗後,蘇黎世大學作為實驗室常用的z-Tree軟件的研發學校,也逐漸走進了王晴宜的視線。在和經濟系的劉潇老師具體了解相關信息後,劉潇老師充分肯定了蘇黎世大學在行為經濟學研究方面的優勢,王晴宜在最後時刻果斷修改了志願,選擇前往蘇黎世大學。如今回想起這段交換經曆,她毫不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并坦言那是最适合她的項目。
“歐洲的本科生教育體系和中國、美國都不太一樣,他們的本科教育隻有三年,本科生嘗試研究實踐的機會并不多。”
盡管如此,在蘇黎世大學的交換學習依然給王晴宜的學術道路帶來了很大的收獲。她在交換學期中選修了多種多樣的感興趣的課程,在經濟學、管理學的各個相關分支領域都有涉獵。經過這一學期多樣、全面的學習,王晴宜更豐富、立體地了解了行為經濟學。
回國之後,王晴宜遵從内心的選擇,開始準備申請博士。她希望在其他學校從不同角度來研究行為經濟學,因此選擇離開清華園,前往海外繼續學術道路。而這時,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信息學博士進入了王晴宜的選擇範圍。雖然學科名稱是信息學,但這實際上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行為經濟學也是其中的一個方向。
“密歇根大學的信息學院涉及的學科有很多,除了行為經濟學以外,還有計算機科學、金融學、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王晴宜解釋道。
在王晴宜看來,學科交叉是未來的主流趨勢,而行為經濟學和計算機的交叉對于兩個學科而言更是一種雙赢。
一方面,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這對技術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在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倫理的跟進也離不開對人的行為研究;另一方面,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為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些話題的研究在傳統語境中可能已經遇到了瓶頸,但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依然可以大展身手。
如此具有潛力的學科交叉研究正是王晴宜希望在未來學術道路上繼續發展的方向,而密歇根大學又将學校的行為經濟學的專家學者都集中在這一個專業上,實力非凡,因此王晴宜将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作為自己的申請目标,最終如願以償。
荊棘險阻,終成過往
王晴宜大學四年的學術之路看似非常順利,從初定方向、到助研了解、再到申請選擇,似乎都沒有特别大的波折,但王晴宜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期間她也遇到了很多困難。
對申請海外博士來說,海外的研究經曆非常重要,然而王晴宜大二和大三的暑研卻連續落空。雖然王晴宜一開始已經和教授取得了比較緊密的聯系,但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最後暑研都在等待中不了了之,王晴宜甚至連明确的拒絕都沒有收到。希冀在心中燃起,又慢慢熄滅,她雖然沒有感到突然的失落,但“溫水煮青蛙”式的心情起伏挑戰着她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她坦言自己的成績并不十分出色,在申請中沒有很好的優勢。面對種種挫折,王晴宜也曾經有過力不從心之感。
但是,這些挫折都沒有動搖過王晴宜走上學術道路的堅定決心。
“我認為我們需要想清楚,我們究竟想做什麼。很多人沒有想好自己今後的方向,隻是認為自己學習一個專業,所以就理應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王晴宜對自己有着非常明确的認知,她注重精神的自由與歡愉,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恰恰給予她發自内心的快樂。不論是怎樣的挫折,她對學術研究始終葆有不變的熱愛。因此,暑研落空後,王晴宜繼續積極尋找助研機會,沒有放棄學術道路的探索。
面對困難,除了不變的熱忱,王晴宜認為保持積極的心态以及态度同樣非常重要。
首先是不要将自己禁锢在成績的牢籠中,而是用多元的角度看待自己。來到經管的同學們在高中都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但進入大學後,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學習方面保持前列。王晴宜看待這種變化的方式,在于不将注意力放在單一的标準上,她逐漸意識到,大學的評價标準是多元的,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需要通過很多方面的能力去評估。她意識到自己在海外研究經曆的不足之後,努力地多參加國内的科研項目,取長補短。
其次是要踏踏實實,不要好高骛遠。她承認,在助研一開始,她僅僅做了一些非常簡單的工作,但是,不能由于工作簡單就掉以輕心,因為正是這些基礎工作向她展示了學術研究的真實樣貌,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她形成了自己對學術研究的個人感知。
進取不止,探索不停
探索學術研究之外,王晴宜在體育和公益的課外活動中積極嘗試、頗有成就。“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不斷進取。”這正是她堅持學術、體育和公益的信念。
王晴宜曾擔任經管女排的隊長,并且帶領全隊獲得馬杯沙排女子賽全校冠軍。談到這段經曆,她說,自己并沒有循序漸進地從隊員成為隊長,再成為資深隊員,而是在鍛煉中突然成長起來。
大一時王晴宜隻是以替補身份出戰了幾場比賽。然而在大二被選為隊長後,當時的女排主力隊員們,有人受傷,有人畢業,有人忙于保研,禍不單行,當年經管女排不幸降級。面對人員缺失和名次壓力,王晴宜保持高強度訓練,迅速從一個小白成長為隊裡的頂梁柱。于是功不唐捐,在王晴宜擔任隊長那一年,她帶領全隊打敗了多年的冠軍建築學院,取得沙排女子賽的全校冠軍,也正是在這一年,沙排成績被計入馬杯總分。大起大落過後,王晴宜學會更坦然地面對各種結果,鍛煉出一顆更加強大的心髒。

奪冠後王晴宜代表女排接受頒獎
王晴宜還在公益組織“希希學園”中積極貢獻力量。她多次前往打工子弟小學,為校内的學生帶去性教育和生命教育,目前也正在參與北師大性教育課題組統籌的百度百科詞條的編寫。她努力地了解小朋友的心态,用更合适的方式将權利平等、自我保護等觀點和意識教給孩子們。
在教學的過程中,許多疑問曾一度讓她陷入了困惑與思考:我們應該傳遞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觀點,我們到底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經曆了兩年多的教學,王晴宜的心裡終于漸漸有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教師的職責是讓孩子們在意識到危險的同時,對生活仍然充滿美好的期待;而作為成年人,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保護孩子們心裡的這份美好期待。

與學生合影
王晴宜說,她從事學術和公益的初衷都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做出改變,公益項目是微觀層面的改變,而學術研究會在宏觀層面幫助更多的人。
回顧與展望
對嘗試探索學術之路的學弟學妹,王晴宜給出了兩點建議:第一是向前看,不要把自己禁锢在眼前的得失裡,而是盡量保持積極的心态和愉悅的心情。第二是态度比能力重要,在學術道路上必定會有許多苦累,希望學弟學妹們認清内心,腳踏實地。
展望未來,她則希望自己能做好本職工作,完成本科學習的最後階段,并在博士階段進一步踏實學習。對于更長遠的期待,她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于行為經濟學和性教育的關注。
王晴宜在她的朋友圈記錄着畢業倒計時,她回想每個季節的酸甜苦辣,憶這一路走來的故事。期中周與摯友是她金秋的回憶,加州明媚的陽光與純粹的中亞,書寫了她難忘的八月故事。回首四年,熱愛、踏實、進取構成了王晴宜的關鍵詞。眉間是星辰,胸中有山海,轉眼間,已來到故事的終點。保持熱愛,腳踏實地,王晴宜在學術和人生的道路上将走得越來越遠,繼續書寫新的故事......
供稿:清華經管學院團委
采訪/撰稿:經管團委記者團餘念熹
編輯:張曉雪
審核: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