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可能會比較困難,那就把未就業的學生組織起來,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公共服務,再由國家支付一定的補貼。”全國政協委員、beat365院長白重恩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這不僅能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還能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白重恩看來,中國經濟目前處于恢複期,需要更加精準地為受困企業纾困。白重恩說,這需要指定一個部門來推動政務數據的有效使用,讓更多的研究者可以使用更多的數據,為國家制定和實施針對性更強的政策措施。
青年就業建議建志願服務隊由國家補貼
北青報:您今年的兩會提案是什麼?
白重恩:一是為“六保”裡提到的“保市場主體”提出建議——用好大數據,精準施策,高效保護市場主體;二是建議設立青年志願服務隊,由國家出面組織應屆大學畢業生中尚未落實就業的學生,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公共服務,國家支付一定補貼,金額由政府以生活補貼的形式來發放,具體金額要看不同地區的生活成本,原則上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為準。
今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可能會遇到比較大的挑戰。因為疫情的原因,一些公共服務迫切需要有學曆的人去做。比如今年中小學整個春季學期都是線上教學,這和面對面教學相比效果還是有差距,特别是線上教學對農村學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更加不利,我同事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顯示,與去年同期和今年1月份相比,農村和低收入家庭的高三學生3月份的模拟考的情況并不太好。我認為一個補救措施是把應屆大學畢業生中就業比較困難的學生組織起來,讓他們在接受一定培訓後去給這些孩子補習。
北青報:青年志願服務隊是短期需求,未來是否可以考慮将其設為常态化?
白重恩:從培養品格、塑造價值觀和讓學生了解社會的角度,我覺得應該持續這樣做,但規模可以視情況動态調整。明年的就業市場肯定要比今年好很多,讓今年參加志願服務隊的學生推遲進入就業市場,對于緩解現在的就業壓力有幫助。
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我建議在這些學生服務一定期限後尋找長期就業或争取深造機會時,要給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考慮在國企招聘、研究生錄取、公務員招考時優先錄用。這些都會使他們有更強的動力參與活動,而不是待在家中。
幫扶企業靠大數據讓政策實施更精準
北青報:能詳細講一下“用好大數據”嗎?
白重恩:用好大數據是為了讓我們保市場主體的政策更加精準。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精準找到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企業,給予力度相對較大的幫助。
現在企業面臨的困難并非經營不善造成的,而是因為疫情的影響,如果這些企業未來很有前景,那就應該去救,讓它能夠存活下去,等經濟好轉後,這些企業就可以正常生産,支持中國經濟發展。
北青報:您認為對企業的補貼規模需要多大?
白重恩:可能會比較大,但值得花。雖然老企業被淘汰,會有新企業來替代,但不少企業有無形資産,一旦破産就浪費了。比如做國際旅遊的公司,它們不僅要和海外旅遊公司有關系,可能還需要酒店、租車等各種關系,新企業想要重新建立關系會比較困難。
當然不能隻依靠政府資金,企業自身也要想辦法自救。現在沒業務,能不能把員工借給有需要的企業用一段時間。一方面要支持企業存活下去;另一方面還要給企業壓力和激勵,讓企業能夠有效利用資源。
北青報:如何才能保證有效地“用好大數據”?
白重恩:現在有一些政府部門的數據,都不能拿出來公開使用,因為規定要保密,我覺得需要一個有擔當、有權力的協調部門把數據統籌起來,打通使用。
這個部門的工作職責,一方面是将數據列出清單;另一方面需要對數據分層級,制定不同層級數據的使用範圍,這要有明确的界定。大部分數據可以提供給智庫,給其他政府部門廣泛使用,但牽涉到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隐私的數據是需要保護的。當然,數據使用者也需要分類,不同的使用者可以使用不同層級的數據。涉及隐私數據可以做技術處理。
新的機會人們習慣了數字技術的應用
北青報:在疫情的負面影響中是否也有一些機會存在?
白重恩:第一個機會是疫情期間,人們增加使用了各種各樣的線上工具,比如線上會議、線上辦公、線上教學,甚至線上醫療等,未來可能就會繼續使用下去。這是疫情帶來的正面影響,人們習慣了數字技術的應用,所以要好好利用這次機會發展數字經濟。
另外,全球産業鍊的重構,也能讓我們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去進行産業升級。産業升級必須依賴創新,希望能為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就能更好地去提升産業,使未來的競争力增強,産業鍊重構風險也能得到一定控制。
北青報:此次疫情會不會中斷中國的全球化進程?
白重恩:中斷不會,但影響有。比如有些國家發現,疫情期間連生産口罩的企業都沒有幾家,于是就決定建立關于口罩的完整産業體系,但這樣一來,國際貿易的空間就縮小了。如果所有國家都自給自足,貿易肯定就沒有了。不過很快大家就會發現這樣做的成本太大,全球化不僅能夠給企業帶來好處,也能給國家經濟帶來好處。從長遠來看,全球化的趨勢不會停,因為效率高。
北青報:這次疫情會不會使全球産業鍊重構?
白重恩:一定程度上會,但持續多久不确定。影響全球産業鍊有幾個因素,一是企業自己的決定,二是企業所在國家的決定。
從長期看,企業怎樣安排其供應鍊取決于怎樣做企業才能賺錢。隻要關稅、非關稅的貿易壁壘不變,企業就會發現,如果能從其他國家買到更便宜、更好的東西,那還會去買。但其所在國家的決定,就要看是出于什麼樣的目的。
經濟形勢連續兩季度負增長可能性不大
北青報: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白重恩:我覺得中國第二季度可能就能走出負增長,連續兩個季度的負增長,可能性不是太大。過去中國都是比較高速的增長,即使現在慢下來,如果沒有特殊情況,5%的增長是可能實現的,但今年比較特殊,我估算今年全年增長在2%至3%左右。
北青報:如果是在常态化防疫的情況下,國民經濟面臨的挑戰還有哪些?
白重恩:現在的一個大挑戰是外部情況不好,影響了出口需求,恢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習慣也是一個問題。
北青報:現在是不是通脹壓力比較大?
白重恩:其實沒有。有些價格上漲并不是受到疫情的影響,比如豬肉價格上漲,就有包括豬瘟、環保等多方面因素,疫情期間确實運輸不暢,這會造成物價上漲,但現在至少看不到物價持續上漲的迹象。通貨膨脹率主要來自于食品價格的上漲,其他東西并沒有漲得很厲害,生産價格指數其實還在下降。隻要把供應搞好,目前沒有嚴重通脹的壓力。
北青報:目前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但全球疫情還在繼續,全球資本會不會大量湧入中國市場?
白重恩:不排除有更多全球資本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性,但還要看中國經濟能不能做好。如果全球疫情不結束,可能會有一些資金流入中國,但産生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其實中國并不缺乏資金,缺乏的是技術、管理能力,特别是跨國管理的能力。
國際貿易對中國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出口占到GDP19%左右,如果全球經濟長期處于疫情陰影之下,那麼出口肯定會受影響,這對中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希望其他國家的疫情能夠盡快抑制住。
内容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張曉雪
審核: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