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學習的藝術》

2012-11-07
閱讀:

 

1931年,美國仍籠罩在經濟危機的愁雲慘霧中,不少人憂心忡忡,神思恍惚,沃爾特·B·皮特金似乎不在其列,他正在專心緻志地研究一門古老而長青的藝術——學習。

皮特金本人就是勤勉向學的典範。他14歲開始靠送貨謀生,此後一直勤工助學且學業有成。他曾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擔任過大英百科全書美國分冊的主編,在個人成長、生活與心理等方面多有撰述,他還通曉希臘語、法語、德語、希伯萊語和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

 

皮特金不但熱愛學習,而且把學習當作一門藝術來研究。

他認為,學習是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的藝術。除了偶爾交了好運外,人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有賴于學習。通過學習,人們得到健康、财富和幸福;通過學習,人類創造了偉大的藝術品與文學作品;通過學習,人類獲得發明和進步。學習的藝術并非僅與所學的學科或技能相關聯,它更多地與學習者及其智力相關。一旦掌握了學習的藝術,就具備了快速的适應能力,并可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

雖然當時的美國政府投入了巨資培訓教師,以便提高他們的教學質量,卻忽視了指導學生如何學習。這些學生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常常灰心喪氣、不知所措,浪費智力,空負韶光。由于缺乏學習的藝術,很多人在離校後5年内就将學到的知識遺忘過半;在步入社會前,很多成年人也未再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站在20世紀30年代的開端,皮特金卻看到,有四種強大的力量正推動着學習的藝術的發展,并使其受到空前的重視。這四種力量分别是新知識、新閑暇、新失業和新個性。

新知識:令人震撼的新事物正更快更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隻有不斷吸納與領會它們,才能與社會發展同步;也才能與他人保持聯系。為此,人們必須成為掌握學習的藝術的行家。

新閑暇:由于機械替代了人力,高效的組織管理使業績大幅提升,從藍領到白領,閑暇時間都大幅增加。在閑暇時,人們需要通過學習新的技能或培養新的愛好以增進自己優秀的品格,以免因無所事事而空虛、堕落。這也需要掌握學習的藝術。

新失業:各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每天都有優秀的工程師、年輕的女教師等高級人才失業。皮特金預言,年輕人應該學習三到四個行業的知識,以保證将來有一席之地;無論在哪個行業,70%左右的專家都必須培養三項左右的專長,以保證自己衣食無憂。而且,這一時代即将來臨。

新個性: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社會充斥着道德敗壞行為和對紮實學習的蔑視。皮特金認為,美國國民應當竭力培養自己高尚、優秀的個性,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努力成為某一行業的翹楚。要達成這一目标,需要求助學習的藝術。

因此,皮特金建議人們抛開年歲太大、能力欠缺、忙碌無暇、缺乏資金等似是而非的棄學借口,持之以恒地堅持學習,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學習的藝術。

 

那麼,人們應當學習哪些知識呢?皮特金提出,地理學、心理學和數學是最值得潛心鑽研的學科。

在皮特金看來,在知識的大花園裡,地理學、心理學和數學是不受時令、地域局限的常青植物。它們是所有真正文明的基石,是進步與正義、健康與幸福的基礎。

人,居住在地球上的兩足無羽動物,他的整個生命,都依賴并受限于其腳下一英裡厚的泥土,從那裡得到食物。人類必須掌握這層泥土的各種特性,以求溫飽與安身之所;免受野獸、昆蟲和瘟疫的傷害。這就需要學習地理學。

他必須善待自己和他人;必須依靠各種群體生活,從最小的家庭、到各種社會機構、再到龐大的國際聯盟。他不得不努力學習人情世故,并培養充滿個性的人格魅力。這些都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他必須觀察世界,了解許多事實真相,并理解它們的相互關系;必須善于歸納,以便審時度勢;需要注意各種傾向,以便預測和預防;需要觀察因與果,以便做出明确無誤的推論。這種理智的生活體現為數學。重要的現代商業、科學或技術都以數學作為堅實基礎。

 

明白了學習是生存的必需,是不可或缺的,也知道了應該學習什麼,那麼就需要認真研究學習的藝術,以提高學習效率。這正是皮特金《學習的藝術》一書的主旨所在。

皮特金申明,在汗牛充棟的出版物中,本書首次對與學習的藝術相關的、最先進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其中的每一部分和所有的方法都經過自己或其他老師、心理學家認真地檢驗。他所描述的某些方法,已經被成千上萬名學習者采用;有幾種方法已被數十萬人采用。

本書中提及的新觀點并不多,但有很多實用的學習方法,有些是皮特金自己總結的行之有效的學習經驗。

例如,皮特金主張讀者為自己寫書評。每讀完一本重要的書,立即寫一篇評論,如同該書作者預付了稿酬一般。寫作時要自由表達思想,對懷疑的,要予以批駁;對贊同的,則充分闡述自己的見解。由此對該書的内容進行全面考量。在近6年裡,皮特金曾為自己所讀過的每本書寫了評論,從中獲益良多。

皮特金還建議,無論學什麼,都應該整理歸檔。雖然每10萬個人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有時間、有毅力做到這一點,皮特金還是認為有必要這樣做。因為未經整理的知識學習者不但一知半解,而且使用時也不能得心應手,這就近乎全然不知。

皮特金建議讀者應盡可能多花些時間,認真思考本書提出的一些具體原則和實用性建議,盡快掌握這門“學習的藝術”,以便讓自己永遠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步伐,而不會被淘汰。

皮特金開宗明義地說明本書适宜的讀者是:已結束學校生活,希望盡快獨立進入更高知識領域的青年人;認為自己年輕時在學習的藝術方面缺乏正确訓練,渴望彌補者;受過良好的用腦訓練,并且有閑暇、有精力和雄心者;有精力又有雄心,為了重新獲得體面的生活,必須成為某些新商業、新工藝、新企業或新職業的行家的失業人士。

 

本書中有很多貼切的比喻,語言生動風趣;語多調侃,略顯刻薄。例如,當論及有些人缺乏觀察事物的藝術時,皮特金寫道:“對這個星球的每位盲人而言,都必然有100個半盲的人。沒有哪位眼科醫生能發現這些半盲者的缺陷,甚至用最精密的儀器也無法探明。盲人無眼可用,但是這些半盲者卻有長期可用的出色的視網膜和完好的視神經。”閱讀時常可看到類似的表述,有效地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

80年猶如白駒過隙。皮特金的某些觀念和方法或許已經過時了,但學習能力無疑仍是當今人類生存的必需,加上人們學習的壓力比以往更大,對學習的藝術的追求也躍升到了更高的層次。也許這正是本書依然被重印、被閱讀的重要原因。

 

 

徐璐撰稿

 

《學習的藝術》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作者簡介

沃爾特·B·皮特金,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并擔任過大英百科全書美國分冊的主編。另著有《人生40才開始》。

 

本書目錄

第一章 活到老,學到老

第二章 學習:一切全在于你自己

第三章 自學

第四章 情緒與态度

第五章 方法無處不在

第六章 規劃

第七章 學習設備并不過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