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道是:鄰家庭院的草坪更綠。現今美國社會各界日漸形成一個新的共識: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令人心馳神往。共和黨人士想回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他們想生活在那裡,那時人們生活輕松惬意;民主黨人士也想回到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他們想在那裡工作,那時就業環境寬松優越。對于現今的美國,民衆卻有諸多不滿,尤其是那些雖然身處朝堂之外,但卻憂國憂民的精英人士,例如共和黨人士格倫·哈伯德和民主黨人士彼得·納瓦羅等。
格倫·哈伯德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2001年2月至2003年3月,哈伯德任布什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總統毗倚良深;作為稅法核心條款的撰寫者,他提出了最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的稅收政策及監管改革措施。彼得·納瓦羅則是加州大學厄文分校商業與經濟學教授,著述頗豐。
雖然兩位教授分屬不同黨派,但作為經濟學家,對近年美國社會出現的諸多重大問題,他們卻頗有共識。
哈伯德與納瓦羅研究後發現,在近十年間,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僅為2.4%,而1946-1999年間的年均增長率卻達3.2%;在以往的經濟危機中,一旦經濟走出低谷,美國公司便立即開始招募員工,而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勞動力市場雖然開始複蘇,卻沒有以往的強勁态勢。在近十年間,美國經過兩次資産泡沫,兩次經濟衰退,長期性貿易失衡;靠消費、企業投資、政府支出和淨出口這四個基本要素拉動的GDP增長模式已經徹底失靈了。
他們認為,美國兩個黨派的黨魁在近十年的執政期内(特别是奧巴馬總統任職期間)所實施的政策,将給美國經濟埋下毀滅的種子。
這些政策的弊端具體表現在:
大規模的财政刺激計劃造成公共債務劇增,卻沒有創造相應的就業機會。
美聯儲的權力出現前所未有的膨脹,由此帶來了未來的通脹壓力與監管問題。
奧巴馬政府的稅收政策将導緻“劫富濟貧”并使企業受損,而非有效地利用資源和實現聯邦預算的平衡。
奧巴馬政府能源政策的失誤,使美國對進口石油更加依賴,并将帶動電價與汽油價格的繼續上漲。
奧巴馬政府推出了一項規模龐大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的權益計劃,缺乏對健康醫療成本的有效控制。
奧巴馬政府未能客觀面對貿易夥伴,特别是中國。這些貿易夥伴的重商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使美國處于長期性全球貿易失衡,毀掉了幾百萬個就業機會,也威脅着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哈伯德與納瓦羅指出,美國政府通過投放更多的資金,征收更多的稅款,實施更多的監管,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本國經濟中根深蒂固的系統性結構失衡。他們希望美國政府通過及時合理的改革,避免将沉重的經濟和稅收負擔留給後代。
他們認為,美國的長期繁榮與國家安全,最終取決于美國企業投資的複蘇,企業家與企業的創新;扭轉美國當前經濟頹勢的途徑是通過一系列政策改革重新實現經濟的均衡,這些改革涵蓋了财政貨币政策、稅收貿易政策、能源政策、社會福利權益計劃、健康醫療以及金融監管等諸多方面。為此,他倆提出了一套新的政策體系,并認為它們是美國重新步入繁榮的種子。這些政策的核心理念包括:
首先,美國必須重視企業投資的重要性。雖然奧巴馬總統常說私人雇主将成為引領經濟複蘇的帶頭人,但是,美國的金融和稅收政策過于鼓勵消費,忽視企業的生存境況,美國已成為目前全球企業所得稅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阻礙了制造商和投資人重返市場。哈伯德與納瓦羅建議政府重新調整稅制,削減針對經營和投資征收的資本利得等稅種,廢止限制制造商的稅收條款,将資金引導到創新項目和能創造價值的投資活動中,這既有利于創造新企業,又可有效地提高就業。
其次,美國政府不應再成為經濟周期的管理者。美國一旦顯現出經濟疲軟的迹象,社會各界就會求助于聯邦政府,這就造成聯邦政府規模越來越大,支出大幅上升。為此,美國政府隻得大量舉債,最終将陷入危局。
第三,美國的貿易失衡是多種因素使然:美國的稅收體系使出口處于劣勢、經濟對能源的依賴、保護主義壁壘等。應當放棄貿易保護主義并實施建設性多邊貿易改革。
在哈伯德與納瓦羅新近出版的《毀滅的種子:美國經濟的興衰成敗》一書中,既有他們針對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局勢的宏觀闡述,也有他們對局部熱點問題給出的詳細的解決方案。
例如,對于如何彌補社會保險的預期開支缺口這一問題,作者提出了兩個措施:
其一是循序漸進地提高退休年齡。在1935年創建社會保險計劃時,參照當時美國勞動力的平均壽命,将退休年齡定為65歲,而今美國的人均壽命已接近80歲,法定退休年齡卻僅為67歲。
為實現社會保險收支平衡,兩位作者建議逐年漸進提高退休年齡,最終将退休年齡确定為70歲。采用該方案,不但不會給已臨近社保退休年齡的人們帶來負擔;而且,到2050年,可以為美國總共節約12%左右的“社保”開支。
其二是對社會保險的初始退休金按價格進行指數化,而非以工資為參照,以便維持其在通貨膨脹下的真實購買力。
2005年,在外交事務委員會的演說中,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利高利·曼昆曾指出:“按當前法律,每一代退休人員接受的真實補貼水平均高于前一代。這種現象源于補貼初始水平對工資的指數化,而工資增速則高于價格增速。今年,在65歲并按平均工資退休的人每年可以得到1.4萬元左右的退休金,但是對于一個在2050年按同樣條件退休的人,得到的退休金按目前美元購買力則會超過2萬美元。換句話說,即使按通貨膨脹調整後,退休人員同期的平均補貼增長幅度也會超過40%。”
所以,兩位作者認為,美國應當對社會保險的初始退休金按價格進行指數化,這樣能夠使補貼與通貨膨脹保持同步,并且無損于退休人員的真實購買力。該方案更公正且對财政更負責任。
作者既有管理政府公共事務的經驗,又有深湛的經濟學造詣,他倆從兩黨利益出發,以理性、犀利的筆觸揭示了2008年經濟危機的内在本源和目前困擾美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呼籲白宮和議會終結兩黨間的政治鬥争,讓美國經濟重回正軌;遵從以自由市場和創業精神為核心的基本準則,推動私營經濟的發展,振興制造業,使其成為美國經濟的基石;兩位作者還從兩黨合作的角度探讨了政治改革的新思維。這些是本書的主要學術貢獻所在。
作者在寫作時采用了簡易的學術風格,既有追本溯源的文獻考證,又使學術探讨通俗易懂。雖然,這些思慮綿密且羅列有序的見解,并非處處缜密;言辭莊重宛如宗教教義,不免稍嫌累贅乏趣;但本書非常真實地反映了美國民衆,尤其是精英階層對美國乃至全球政治、經濟現狀的反思與展望。
徐璐撰稿
《毀滅的種子:美國經濟的興衰成敗》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7月 第1版
作者簡介
格倫·哈伯德,1983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全國經濟研究局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金融經濟學教授;1991年至1993年,任美國财政部代理副部長,主管稅收政策;2001年2月至2003年3月,任布什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同期還擔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
彼得·納瓦羅,1986年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厄文分校商業與經濟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企業戰略、經濟預測、股票市場投資及公共政策等;他還是CNBC撰稿人,著名演說家。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從毀滅的種子到繁榮的種子
第一章 停滞徘徊的美國經濟巨輪
第二章 如何以“增長十杠杆”提升美國經濟
第二部分 修複美國毀滅的二組合:貨币政策與财政政策
第三章 寬松貨币何以會招緻滅頂之災
第四章 刺激為何不會帶來繁榮
第三部分 修複三大政策:稅收、貿易及能源
第五章 增稅為什麼會抑制美國經濟的增長
第六章 最佳“就業計劃”為何就是貿易改革
第七章 美國的對外石油依賴症為何制約了美國經濟的增長
第四部分 好政治可以彌補壞經濟
第八章 剪斷“權益計劃”的死結
第九章 奧巴馬的醫療新政何以讓美國經濟病入膏肓
第五部分 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國經濟
第十章 如何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機和房産泡沫
第十一章 如何實施播種“繁榮種子”的政策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