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t365
  • 經管郵箱
  • 教職工内網
  • 用戶登錄
  • EN

新書推介——《溝通力》

2013-01-07
閱讀:

 

借助高效的溝通,人們能夠得到心心相印的伴侶、乖巧孝順的孩子和相依相助的親友;還能營造職場中、鄰裡間的融洽關系。高效的溝通也是公司等各類組織、各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前蘇聯與美國的交往中,曾因雙方對一句話的理解有分歧,未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而對前蘇聯的國家命運産生了不良影響。

這件事發生在1962年。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時任蘇共總書記的赫魯曉夫發表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講話。其間,他跺着腳喊道:“我們要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送終’。”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是蘇聯的威脅,其目的是要消滅美國。雖然一些學者和蘇聯官員随即指出,在俄語中,這句話意為蘇聯體制比西方體制更有生命力,并無威脅之意。俄羅斯棒小夥可能會說:“我會給我爸‘送終’。”其意為,他可能會比他父親活得更長。然而,這些解釋并沒能消除部分美國人的誤解,他們仍将赫魯曉夫的這句話視為蘇聯方面的威脅與挑釁,由此增加了此後兩國之間解決分歧的難度。

溝通是如此重要,但高效的溝通能力并非與生俱來。溝通方法也需要時時調整與不斷更新。因為溝通的對象時有差異,溝通的問題又變動不居,顯然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方法應付林林總總的關系。在哈佛大學教授羅傑·費希爾與斯科特·布朗合作的新著《溝通力》中對此作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讨。

 

作者在書中指出,在形形色色的關系中,維護溝通主體間建設性的良好合作關系至關重要,而這種良好合作關系不應與實質問題的溝通結果挂鈎。

但在實踐中,溝通主體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會本能地将與對方的關系和實質問題的溝通結果攪合在一起。例如,父親要求兒子把注意力放在學業上。如果兒子沒有照辦,父親常常會對他日漸兇惡,不再有慈祥狀;兒子也逐漸開始畏懼、躲避父親,不再與他親密。父子關系惡化後,父親更難讓兒子學業進步了。

費希爾和布朗的見解是,父親應當在與兒子就實質問題沒有達成理想溝通結果的情況下,仍然與他保持能夠有效解決彼此分歧的良好合作關系;而且,在與兒子關系惡化時,父親應停止實質問題的溝通,着力将與兒子的關系恢複到良好狀态。

如果溝通主體單獨考慮如何建立并維持良好合作關系,而不與實質問題挂鈎,則處理實質問題時才會得心應手。他們的這個建議适用于所有的溝通主體,如父母子女、夫妻間,朋友、同事間,個人與公司、政府等機構間,以及國家之間。建設性的良好合作關系的核心是,雙方是否有能力成功地解決各種分歧。這一關系不需要雙方彼此贊同、欣賞,即使一方強烈地反對另一方的價值觀、立場、願望或行為,雙方也應保持交往。疏遠對方、斷絕與對方往來,這一溝通主體廣泛采用的方法,并非向對方表示不贊同的唯一方式。著名律師約翰·洛德·奧布萊恩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範例。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聲名狼藉時,在一個公開場合,有人給他倆作了引見,奧布萊恩對準備和他握手的麥卡錫說:“參議員,為了表示我對你的所作所為的強烈不滿,我不打算同你握手。但是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倒是很高興在你方便的時候去你的辦公室,同你談談我們之間的分歧。”

 

既然良好的合作關系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培養它呢?費希爾和布朗全面總結了建立該種關系所需的六個基本要素。

理性:保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

無論是欽佩、尊敬和關切等正面的情感,還是恐懼、憎恨和憤怒等負面的情感,都會影響人們的觀點和行為,進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交往關系。感到憤怒和憎恨,猶如感到寒冷和饑餓一樣,是人類的自然的生理反應。人們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行為,即表達感情的方式。理性的決策需要情緒的平衡,過多的情感會影響判斷力,過于冷淡則會削弱積極性。

理解: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越能理解彼此的觀點、興趣和價值觀,雙方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人際關系中,要放棄主觀成見,盡可能地了解對方。将自己置于對方的位置,設身處地為對方着想,有助于盡可能清楚地了解對方。

溝通:作決定前征求和傾聽對方的意見。

溝通是雙方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必要前提。溝通的内容和方式會影響雙方解決分歧的能力。溝通不暢會導緻猜疑、誤解、合作效果不佳等結果。最簡單有效的溝通辦法是切實地同對方商量,作決定前征求對方意見,并細心傾聽。

可信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信任對維系良好的合作關系至關重要。如果高度信任對方,就可以毫不懷疑地接受對方的意思表示,相信對方的承諾。反之,極度不信任會使雙方産生摩擦,溝通的目标也難以實現。

大多數交往關系介于完全信任和極度猜疑之間。溝通主體應當增進自己言行的可信度,同時,做到正當地懷疑或有根據地相信對方,在風險許可的範圍内充分相信對方。

說服,而非強制:有話好商量。

如果把與對方溝通視為決鬥,通過攻擊和威脅,使對方屈服而非心悅誠服,會嚴重破壞雙方的合作關系。不管對方的态度如何,采用說服的方法既有利于實質問題的解決,又能使雙方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

接受:認真對待與我們有分歧的人。

認為對方不可理喻,拒絕與對方溝通,就會失去讓對方了解情況、說服對方的機會。若要成功消除彼此的分歧,任何一方都必須做到與對方保持往來,并将對方視為合作夥伴,認真考慮其利益和觀點。

本書還建議,在培養建設性的良好合作關系時,溝通主體應采取不附加任何條件的積極策略。與對方交往時,持完全積極的态度,隻做既對雙方關系有利又對自己有利的事,不計較對方是否也這麼做。而且,僅憑單方采取完全積極的溝通措施,就能使雙方的關系大為改觀。

 

費希爾與布朗所倡導的溝通方式,不論實質問題的溝通結果如何,都要與對方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不論對方是否理睬都積極與其交往,在現實中存在嗎?确實是有的!有一實例可作引玉之磚。

某男生清秀穎悟,言笑巧妙。常有女生邀其出行,因耽于遊樂,學業日漸荒疏。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某日,他出遊歸來,飯後閑聊時,父親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和藹又認真地對他說:“看到你和同學玩得這麼好,我們很高興!如果你們生了小孩,也不要緊,抱回來,我們幫你帶。”兒子白了父親一眼,嘀咕道:“神經病!”

也許是為了證明父親把自己看扁了;也許确實還沒做好當父親的心理準備;此後,該少年收斂了玩樂之心,開始專注于學業。

對照本書中的溝通理論,這位父親的溝通方式竟然與其非常契合,雖然他對本書一無所知。

本書對基本理論的論述提綱挈領、簡要明晰;對瑣碎細節的解析不厭其煩;輔之以精當、貼切的實例,讀者能從字裡行間各有所悟。

 

 

徐璐撰稿

 

《溝通力》中信出版社 2012年8月第1版

 

作者簡介

羅傑·費希爾,哈佛大學教授,“哈佛談判項目”主任。

斯科特·布朗,“哈佛談判項目”主任助理。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 概論

第一章 目标:建立有效處理分歧的關系

第二章 第一步:分清人際關系和實質問題的不同

第三章 策略:持完全積極的态度

第二部分 建立良好關系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 理性:保持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第五章 理解:以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

第六章 溝通:作決定前征求和傾聽對方的意見

第七章 可信度: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第八章 說服,而非強制:有話好商量

第九章 接受:認真對待與我們有分歧的人

第三部分 總 結

第十章 協調一緻:綜合所有要素使之相得益彰